1953年7月,高教部召开全国高等工业学校行政会议,四川化工学院副院长郑方和四川大学工学院院长康振黄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做出了关于将四川大学工学院和四川化工学院于1954年暑期合并,建立四川工学院的决定。遵照高教部及西南高教局的指示,由四川大学工学院独立新建的成都工学院于1954年8月27日隆重举行了建校典礼,由许琦之院长宣布成都工学院正式成立。成都工学院成立时,除独立前已有的机械、电机、土木、水利四个系的5个本科专业外,在河川结构及水电站水工建筑专业内分设了水能利用和水工结构两个专门化,还设有1个水利技术建筑专修科,在校学生共1273人。1954年12月31日,高教部(54)工会字第427号函告四川化工学院和成都工学院:“国务院11月29日(54)国文习字16号函,批准四川化工学院于1955年迁至成都与成都工学院合并。现决定两校合并后,学校名称仍为‘成都工学院’,学校的最大发展规模为10000人。专业设置仍维持两院原有专业不变。”合校后的成都工学院,有机械、电机、土木、水利、化工五个系,有机械制造工程、发电厂配电网及输电系统、公路与城市道路、道路桥梁与隧道、河川结构与水电站水工建筑、无机物工学、塑料工学、皮革毛皮与鞣皮剂工学、化学生产机械及装备9个本科专业,以及当年尚未调出的糖品物工学及植物纤维造纸工学2个本科专业和1个水利技术建筑专科专业。1955年至1956学年开学后,包括泸州分校在内,有在校学生2458人(本科生2387人、专科生71人)。197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工学院改为成都科技大学,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由中国科学院和四川省双重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同年学校第一次参加全国重点院校录取新生,18个专业、7个师资班共招收本科学生1098人。1980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科技大学改由教育部和四川省双重领导,以教育部为主。学校从1957年开始到“文化大革命”前,全校曾有6个专业、8位导师,累计招收研究生26人,毕业20人。学校从1978年开始恢复招收研究生。学校设有22个系,49个本科专业和方向,3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有教职工3616人,其中正教授124人,副教授681人,21名博士生导师,在校学生人数达1.3万人,其中研究生708名。从成都工学院至成都科技大学,历任校长有许琦之(1954年至1956年)、袁仲凡(1957年至1965年)、郑方(1965年至1982年)、曹振之(1982年至1983年)、王建华(1983年至1992年)、陈君楷(1992年至1994年);历任党委书记有许琦之(1954年至1955年)、郑方(1955年至1983年)、韩邦彦(1983年至1985年)、赵静桂(1985年至1994年)。1950年至1986年档案按党群、行政、外事、教学、基建、科研、产品几大类分类按年代编流水号组卷。1986年后按《高校档案工作规范》将档案在八大类一级类目下设二级类目组卷管理,其中,党群、行政类有档案3371卷;教学类有档案4123卷;科学研究类有档案864卷;基本建设类有档案295卷;仪器设备类有档案276卷;产品生产与科技开发类有档案23卷;出版类有档案1353卷(册);外事类有档案176卷;财会类有档案10190卷(册);其他(个人业务)类档案有103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