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川大讲校史
—— 四川大学校史馆志愿讲解员专访
突然提到川大校史,很多人都是“懵”的。他们或许知道这所学校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但若是追问到更为具体的问题,比如校园内某座塑像人物究竟姓甚名谁?他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川大的岁月对于他的一辈子到底又意味着什么?哑口无言的人不算少数。其实这些答案就在不远处。
四川大学校史展览馆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的东边一隅,坐落着一座始建于1937年的古老建筑。在这幢5000多平方米的建筑里,陈列的每一块展板、每一份档案、每一件文物都散发着历史馥郁芬芳的味道。这就是四川大学校史展览馆。在这座古老的大楼里,还有这样一群用声音传诵着川大校史的川大人。他们,就是四川大学校史展览馆志愿讲解员。
我的青春我的讲解
讲解员专访
“曾经花了近三年坚持这么一件事,并且把它做好了。”
刘秀 外国语学院2015级MTI口译方向硕士研究生
“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来到川大校史馆,我是讲解员刘秀......”今年是刘秀成为四川大学校史展览馆志愿讲解员的第三年,这句开场白她说了不知道多少次。
冬去春来,她的听众构成也变化着:无论是千里迢迢回川的白发老校友,还是一批又一批的夏令营准川大成员;亦或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培训生,还有童言无忌的小学生......在这栋大楼里,她见过太多的参观者,以至于要具体回忆一张最难忘的脸庞时,她一时愣住了。“脑子里好像一片空白。”
但仔细一回想,刘秀说起了她印象深刻的一个画面:在120周年校庆,校史馆外长长的队伍中,那些等着在宣纸上印上一枚川大校史馆印章的老校友们。其中有一位老先生印了不止一张纸,他解释道:“我要给我的老同学带过去,他在国外来不了。”刘秀坦言,当时并不太明白这些印章的意义,但是内心却是被什么东西敲了一下似的。
白色的宣纸,红色的印章,卷起来就是川大给昔日学子们最好的礼物。“川大学子的身份带给他们的认同感之大,对于校园里的我而言是无法感同身受的。但是等我们毕业了,十年,二十年之后,肯定也会跟他们一样吧?”刘秀笑的时候特别灿烂,像极了校史馆门口的听荷池里,每年夏天开到极致的莲花。
听荷池的睡莲
研一时候的刘秀还是一个性格相当内向的女孩子。抱着锻炼胆量的念头第一次踏进川大校史馆的门槛的紧张心情似乎还能记起,她远想不到今天的自己,无论再面对什么大场景也能应付自如,侃侃而谈;更想不到,对于这份工作的热爱能让她在这里呆上这么久。“也许对于不了解的人而言,讲解员的工作非常枯燥。但是我真的喜欢这个工作。”
喜欢什么呢?喜欢那些已知与未知碰撞出来的火花,照亮胸前的川大人名牌;喜欢这里家人般的老师们、保安叔叔和保洁阿姨,给人熨帖的安全感;喜欢朝夕相处的同辈们,这个把优秀当做习惯的校史馆讲解员群体让她感到骄傲。
“坚持到现在,其实都是一些很微小的感动。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接待讲解的故事,就是在坚持做这个事情。我想将来回想起这段经历,我至少能说,我曾经花了三年多坚持这么一件事,并且把它做好了。这不是简历上一笔带过的事情,是我的青春,曾经融进川大历史的一段岁月。”
“因为热爱,与校史结缘,
努力成为来访者了解川大的窗口。”
柯敏 文学与新闻学院2015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
2014年,柯敏参加了四川大学文新学院举办的夏令营。当时的活动之一就是参观校史馆。大概百来号人一起来到校史馆参观,一位文新学院的学姐为他们生动形象地讲解了川大历史。那个时候,作为一个地道的成都妹子,柯敏才开始真正了解这所看似很近、实则很远的高等学府。她惊喜地了解到,原来川大的前身是与北洋学堂、南洋学堂齐名的“中西学堂”,学校历史之深厚给她留下了极佳的印象。在后来选择就读研究生的学校时,柯敏婉拒了其他很好的学校,来到了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川大。
在看到校史馆招聘志愿讲解员信息的时候,她不由得想起了曾经为他们讲解川大历史的学姐,赶忙抓住机会报了名。在经过老师的面试之后,她也成为了川大校史馆志愿讲解员队伍的一员,而且一呆就是三年的时光。
在校史馆当讲解员不仅让柯敏加深了对川大的认同感,而且在工作的过程中,她经常会遇到很多来川大追溯过去、寻找记忆的老人们。他们虽然步履有些颤颤巍巍,但还是要亲自走到校史馆来,看看他们旧日的时光,看看川大近来的发展。每一刻,这样有温度的画面让她动容。柯敏说,有时候他们会跟她讲讲学校曾经的模样,这让她有种奇妙的时空交错感。从这个方面来说,这个工作真的很有趣。
晨曦中的校园
柯敏不仅在校史馆讲解川大校史,就连她找工作面试时,她的校史馆讲解员经历也派上了用场:“当时我面试一家国企,由于国企比较看重员工的表达能力,主考官看着我简历上的校史馆讲解经历,竟要求我即兴进行川大校史讲解。在我讲完之后,考官们还是相当认可的。这或许不是面试的一个加分项,但也不会是一个扣分项。”
电影《卡萨布兰卡》里说,“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因为与川大校史的相遇、相知,柯敏慢慢从一个急切追寻的人变成了一个懂得享受当下、享受平和的女生。她说,我们不需要时时刻刻紧绷,但如果你有想做的事,那现在就行动吧。
“你要对每个展板更熟悉,
这样才是对参观的游客负责任。”
张宁 文学与新闻学院2015级广告与媒介经济硕士研究生
每个川大人进校时都会领到一本《四川大学校史读本》,但很少会有人认真的将它读完,张宁就是这少部分人中的一员。与生俱来的探索欲使得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先去了解那里的历史与环境,每条路名字的由来,每个建筑物的方位与特点,每个雕塑的历史与渊源……于是刚开学,他便走遍了整个学校并读完了整本校史读本,恰逢120周年校庆,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校史馆讲解员招新面试,并从此开启了自己两年的讲解员之旅。
校史馆共有三层,分为四个主要展厅及一些小型展厅,涵盖了川大百廿年的风雨历程。要把这些厚重的历史记忆清晰自然地传达给来访的参观者,除了将几万字的稿子烂熟于心外,还需要一遍遍地实地踩点,每一个站位、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展板之间讲解的连贯性,都需要志愿者在一次次练习中形成自己的习惯和风格。为了完成“把校史讲给别人听”的初心,张宁努力准备了两个月,现在的他,对于校史馆的每个角落、每段历史都了如指掌,对答如流。
而面对不同的来访群体时,张宁除了常规的介绍外,也会有一些小“私心”来区别对待。像是对老校友,他会多讲一些时任校长的历史,填补他们的青春回忆;对于贫困山区的结对学生,他则会多讲一些抗战时移校到峨眉山的历史,激励他们虽然条件艰苦,但依然要努力学习的毅力。做讲解员的两年里,张宁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坐着轮椅来参观的百岁老校友。老人见到他就问:“能不能帮我找到黄胖儿(黄季陆校长)的照片哦。”由于照片在二楼展览,老人的儿孙便和志愿者们一起把他抬到二楼,老人在展板前激动地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时代,那时川大刚从峨眉山搬回望江,整个学校大搞建设,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那个时候,好像我是参观者,而那位老人才是讲解员”,他现在都对那个场景记忆犹新,是老人的回忆让展板不再只是文字与图片的组合,而是一代人有温度的青春年华。
张宁还是个资深的志愿者,从高中到现在,他去过玉树支教,办过公益展览,一路走来也收获无数,但在校史馆这两年的讲解员经历,让他对幸福有了一种新的定义,“帮校友找到一张照片、一行字或是一个数据,可能对于他们都是无比珍贵的回忆,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黄瓦红墙蓝花楹
我的青春我的讲解
讲解员独白
青春读书处,永远是我家。想念校史馆,想念我川,怀念再也回不去的青春。正是在川大校史馆的这段经历,让我爱上讲解,爱上历史,我还成为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第一批志愿者。再后来每去一个地方,我首先去那里的博物馆,我想这应该是在校史馆做讲解员的影响吧。现在每次熬夜苦读时,总会想起锦江书院的那副楹联“石室云霞思古梦,锦江风雨读书灯。”这一直鞭策着我前进。望早日回母校参观校史馆,看望亲爱的老师,聆听小学妹小学弟们的讲解。
—— 孙琳 文学与新闻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曾于2014-2015年担任川大校史馆讲解员,现为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我是个理科生,每天面对的都是实验数据,接触的都是瓶瓶罐罐。时间一长,感觉生活一点都不接地气,也不是自己喜欢的样子。直到我去了校史馆,有喜欢拉着我唠家常的高老师,有摄影超棒的沈老师,还有一群文科的师姐师妹,收获了友谊,也收获了文艺范儿的气质。熟悉了四川大学的发展史,并非常光荣的起到了有效传播的作用,累计接待人数3000+,也因为校史馆,让我知道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最后成为了一名教师。千言万语总结而言,校史馆是我最美好的回忆。
—— 曲绮雯 生命科学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History is a conversation you have with the past.”在讲解员团队里待了整整一年,在这一年里,我接待过无数团队、个人:有四川大学国际交流周来自各个国家的小伙伴,有来到成都,对川大历史兴趣浓厚的外国学者等等。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讲解,是一群游学的小朋友。还记得当时我讲解完之后,热情的小朋友激动地拥抱了我,眼里闪着光对我说,自己好喜欢川大,以后一定要考上川大。突然觉得在滚滚历史长河面前,渺小的自己似乎也是被信任地赋予了一次重任。
我想,我要把川大校史讲好,要讲给更多的人听,让他们想到川大时的关键词不仅仅是“985”“211”工程,“双一流学校,双一流学科”,还应该是荣誉背后的厚重历史,是历代川大人薪火相传的川大精神与川大故事!
——郭晏佐 外国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校史馆一厅——润万厅
校史馆二厅名为“流风厅”。“流风”二字取自《孟子》“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意思是应当将前代美好的风尚流传下来。
“流风厅”里有一块展板,上面有一位少年的照片,旁边写着这样一首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川大校友卞之琳
对一届又一届的校史馆志愿讲解员而言,大川的校史又何尝不是这一轮“明月”,照亮的又何止是这一方小小的心房。有空来校史馆走走吧。这里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文字/ 王雨缘 莫欣欣 马溶璐
图/ 沈军
编辑/ 刘晨曦
责任编辑/ 藜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