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川大 > 正文


流沙河回忆往事

发布时间:2017-01-19      点击次数:


流沙河回忆往事

来源:《成都史志》2006年第2期 作者:刘林

我国著名诗人、作家流沙河,原名余勋坦,我们习惯尊称他余老。余老1931年生于成都,4岁迁至今青白江区城厢镇槐树街老家,当时此镇属金堂县。余老从17岁开始发表习作,现已有23部著作和许多文章发表,主要作品是诗集、小说、译著。余老对金堂家乡十分留念。

2006年4月25日下午3点,因请余老为《金堂县志》题名和索取他本人传记,我们一行4人来到了余老家门外。敲门后,年已75岁的余老红光满面,精神抖擞,以和蔼的面目迎接我们。刚一坐下,余老笑容可掬,一口金堂家乡话与我们热情相识,他立即递给我们早已写好的“金堂县志”四个大字和“流沙河小传”。随后与我们亲切交谈了他在家乡金堂一段难忘的往事:

余老说:我记得,我早年在老家金堂黄家乡的一个庙子住过,当教师,上课到长梁村小,那里有一棵棬子树,那时组织安排我去淮口镇(县级区公所驻地)教小学。我去了没上课,我一去校长说:“你快来,编个戏”,因“八一”建军节(1950年)要演出慰问驻镇解放军,由我来把握,我教他们唱了几首歌,引起哄动。校长对人很好,叫我好好干。我读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和群众打成一片”后,我去找淮口镇管文教的说自己要求调到底下去工作。我不怕苦,可是当时有些人巴不得调到镇上呢!我问有没有与我交换的,结果好多老师来和我交换,有一个姓余的老师说:“你推荐我,让我和你交换”。我向组织写了信,淮口区文教委员说:“你们自己交换就行了”。这样,我就去了黄家乡小学,那时学校被农民协会占用了,我去后就说:“我要教书”,农会的人说:“你等几天”。我说:“你们赶快,我要上课”。然后,我就在那里开始写小说,没多久就写出了小说,《四川日报》曾发表过。川报负责人看了我发表的小说后说:“赶快把这个人调来”。喊肖青快写信给“流沙河”。不久,我又去催农会,说:“我们要上课”。农会的人说:“你再等几天嘛”。这是我一辈子20多天的教书生涯,即在黄家乡村小只教学生唱了一首歌后又要走了。当时校长对我说:“快去快去,你多少岁了”?我说:“19岁”。从此,我就离开了黄家乡,离开了淮口,到《川西农民报》(《四川日报》的前身)任副刊编辑。这是我可笑的经历。

一小时的交谈结束,我们提出请余老合影,余老非常乐意地说:“要得,一个一个地来,重庆的客人先来(指我,我是1996年调入金堂县志办的)”。合影完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余老。

余老早年主动要求到农村乡下去锻炼成长,在艰苦环境里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为社会积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充满激情燃烧的岁月,他用自己聪慧的学识赢来了他走向成功的事实以及他热情礼貌待人的崇高品格,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特别是在当前我们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形势下,为年轻人到基层或农村去锤炼自己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