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川大 > 正文


一代才人谢无量

发布时间:2017-01-19      点击次数:


一代才人谢无量

来源:《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 作者:郭君穆

1884年6月谢无量出生在四川省乐至县金马沟。他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著述等身的学者,自成一体的卓越书法家。他的诗,古体与近体兼工;他的文,散文和骈文并妙;他的书法,素为海内名家推重。他一生著作很多,在青、壮年时期,创作力尤其旺盛。他是我国最早用“文学史”名称写书的一个,所著《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是“来吾导夫先路”之作,其中创见不少,后来,鲁迅也相当赞赏,并在所著《文学史纲要》中加以引用。

民国初元,名山吴之英请辞国学院院正(即院长)时,致书四川军政府,荐贤自代,说:“院中群材济济,譬入瑶林。最著者,谢无量硕学通敏,刘申叔渊雅高文”。后面还提到曾笃斋、廖季平(见吴致尹吕衡、张培爵书)。那时的国学院真是人才荟萃,吴之英、廖季平、刘师培等,在学术上都是一代大师。年仅25岁还被称为“小谢”的谢无量置身其间,并担任主讲,居然旗鼓相当,游刃有余,实在令人惊叹。而且,吴之英在列举刘、廖诸师之时,独把谢无量放在首位,其推服可以想见。

“硕学通敏”,这是吴之英对谢无量的评价。然而,谢无量的志业并非仅限于此。

谢无量4岁即随父谢维喈宦游到安徽。他从小勤攻书史,向往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君的学行。14岁那年,浙江汤寿潜来到芜湖,汤是当时著名的维新派人物,研究经世之学。谢无量拜汤为师,是为他接受新思潮的开始。16岁时,谢无量出游,由上海而北京,再转张家口至太原。这时,罪恶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西太后挟光绪帝逃往西安。谢无量旅游也是这一条路,沿途眼见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者双重压迫下,广大人民备受种种摧残的惨状,第一次激发了他的革命意识。他决心不应科举,而考入上海南洋公学肄业,在校与同学李叔同、邵力子、黄炎培等同为中文教习蔡元培所赏识。同时他与马一浮、马君武一起创立翻译社,发行月刊《翻译世界》,翻译外国文学名著及其他社会科学书籍。

这时,他又结识了章太炎、邹容、章士钊等人,参加了《苏报》和《国民日报》的编辑工作,从此投身于反清的革命活动,这是他人生历程上的一个转折点。邹容与章太炎因《苏报》案入狱,谢无量避往日本,在东京补习日、英、德文。1907年,他在北京任《京报》主笔。适逢段芝贵买名歌妓杨翠喜献给权贵,取得黑龙江巡抚高位。谢在《京报》上发表文章,揭露这一丑闻,一时舆论哗然。段虽被撤职,《京报》却因此被勒令停刊。

民国建立后,袁世凯阴谋篡国,猖狂残害革命人士,谢无量在上海闭门不出,潜心著述,数年之后,出书10余种,其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后改名《马致远与罗贯中》)、《楚词新论》、《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三书,深得孙中山先生赞赏。1917年1月,中山先生致谢无量一信:

无量先生大鉴:国家多难,全仗贤豪群策群力,方能济事。望先生每日(旁注:本礼拜)下午四时驾临敝寓,会议进行,是所盼祷。手此

敬请

大安!

孙文

谢无量得信后,按时往见,谈论极欢。中山先生以正在草拟的《孙文学说》征求他的意见,谢知无不言,中山先生也欣然采纳。后中山先生在广东筹备北伐,计划改组国民党。谢无量于1923年来到广州,中山先生留他在广州大学任教,并任为大本营秘书、参议,经常同他讨论问题。当时有所谓“三角联盟”,孙中山先生暂时与段祺瑞、张作霖联合,以对抗曹锟、吴佩孚。他派谢无量、孙科等为代表,去沈阳见张作霖,商议讨伐曹、吴。在达成协议之后,谢在沈阳住了一个多月,亲见张的部队打通山海关,取得胜利,才转道天津,会见段祺瑞、冯玉祥、胡景翼等人,转达中山先生意旨,然后返回上海。1924年10月,中山先生应邀北上,行抵上海,邀请谢无量同行。次年3月,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停灵中央公园,谢无量前往祭吊,作诗云:

浅浅春池曲曲廊,阑干寸寸是回肠。

多情花底缠绵月,纵改花阴莫改香。

抒发了自己的哀痛,以及对革命前途的隐忧。

“九一八”事变发生,谢无量在上海办《国难月刊》,主张改组政府,团结抗日。“一二八”战事爆发后,谢即将月刊改为晚刊,天天出版,著文驳斥不抵抗主义,以致险遭不测,报纸亦终于停刊。宋庆龄、蔡元培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沈钧儒、章乃器等组织“救国会”,谢无量都参加了。

谢无量是个学而不厌的人。在日本期间,马一浮从美国带来英文版的《资本论》,谢当时英文水平还不高,但他以极大毅力,专心阅读,开始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谢无量有机会接触到较多的马列著作,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他后来在南京东南大学任历史系主任时,能以唯物史观驳斥梁启超的历史研究法的唯心史观,吸引了广大听众,使唯物史观首次出现在中国的大学讲座。因此,在后来与中山先生的契合中,他力赞孙晚年的“以俄为师”的主张,并尽力在孙的领导下工作。1942年在四川大学讲授汉以后学术思想变迁史时,他又准备讲“进化论的输入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一课,虽因外力阻挠,没有实现,但他的思想能跟着时代进步是显然的,他为进步事业而付出的努力是不可抹杀的。

1902年底,南洋公学解散后,谢无量来到杭州文澜阁,大量阅读了阁中贮藏的四库书籍,学问由此大进。北京《京报》停刊后,于1909年经乔树楠(清政府学部左丞)、周紫庭(四川高等学堂监督)推荐,谢无量回到久别的故乡,担任新办的四川存古学堂监督(即校长),并亲自讲授词章课,同时还兼任高等学堂及通省师范讲席。在此期间,他与廖平、吴之英、刘师培等厚相结纳,教学相长,友朋切磋,学问又大进了一步。所以,他后来回忆说:“廖吴把臂谈经学,齐鲁风流嗣古人”。

谢无量与于右任有文字之交,受其邀请,出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1938年,他应邀赴香港讲学。因战乱中物价飞涨,不得不以卖字为生。1940年2月,他同陈雪湄(金陵女子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美国密执安州大学取得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又转英国爱伦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九龙结婚。婚后,原准备游历南洋,但因受到监视,行动不自由,于1941年回重庆,转成都,去青城山天师洞疗养。马一浮在乐山办复性书院,聘他为特约讲座,因此又时常往来于成都、乐山之间。为逃避敌机轰炸,他曾应邀去雅安小住,受到优礼款待。在雅安与刘芦隐、程穆庵唱和,心情相当舒畅,留下了“西南朋好成嘉会”的诗句。1947年,他被推为乐至县“国大代表”,投票选举“总统”时,却投了居正一票。1949年2月,熊克武、但懋辛等在重庆组建中国公学,他被邀请任文学院长,半年后又回成都。

解放后,经人民政府安排,谢无量历任川西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成都市人民代表、川西博物馆馆长、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四川省政协委员,并于1956年1月以特邀代表身份参加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接见了他,并合影留念。他很高兴,回成都对朋友说:“我早年能见到孙中山先生,晚年又能有机会同毛主席在一起,平生得两位伟大领袖的优礼相待,我很幸运。”还说:“毛主席问我做诗学的哪一家,写字学的哪一派,我一时就答不出来了,今后真得好好学习。”这年8月,经吴玉章同志提名,中国人民大学聘请谢无量担任顾问教授。谢又先后以特邀代表、无党派人士代表身份参加了全国政协二、三届的各次会议。1960年8月,国务院聘请他为中央文史馆副馆长,这是一个最为恰当的安排,士林同声称善。1964年12月,谢无量以80高龄在北京医院病逝。一代才人与世长辞,海内嗟叹,英国《泰晤士报》也发出报道,表示悼惜。马一浮写挽联云:

在世许交深,哀乐情忘,久悟死生同昼夜;

乘风何太速,语言道断,空余涕泪洒山丘。

谢无量是一位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革命诚吾志”,他心怀革命,追求进步,有时却又脱略行迹,“和光同尘”。他生活在旧社会中时,对很多事看不惯,就往往以玩世不恭,嬉笑怒骂的形式出之。这只是他性格的一个并不重要的侧面,其立身行己,是自有本末的。

谢无量聪慧过人,6岁就能作诗,现在还流传有《咏风筝》一首:

儿童心怀巧,剪纸作飞鸢;

不是麻绳系,乘风直上天。

天资加上勤奋,使他的功力不断提高。他10多岁就结交了马一浮、刘师培,20几岁又交上了吴之英、宋育仁等,都是些很有才气的人,他们互相影响,互相激励,加上他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游踪所至,阅历日丰,其作品也就一次又一次地升华,而卓然成家。他的古体诗往往峭拔雄奇,近体诗大都渊雅清丽,如所作《京郊汤山逭暑杂咏》:

石径林阴爱晚风,紫霞初映半江红。

忽闻笑语桥边沸,小艇轻摇出苇中。

坐雨虚廊白日长,静观非乞养生方。

风翻柳带回旋舞,水溅荷裳的历香。

堪称清丽的代表之作。而抗战期中的一些作品,又复沉郁顿挫,如“架上九邱空有烬,眼中百万已无家。”(《题适园忆旧图》)“许瓢未敢逃尧日,墨茧空惊救宋心”(《万里桥边》)。几乎篇篇蕴蓄着忧国忧民之念。

《中山先生九十诞辰纪念赋诗》,是谢无量的一首有价值的史诗。“善继维新国,同声起异方”,是说新中国很好地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事业。“问礼从先进,匡时法后王”,是赞美中山先生“以俄为师”的决策。“革命诚吾志,于今道已光。苍生行鼓舞,群帝日仓皇”,说自己志在革命,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实现并超过了孙中山先生的理想,人民的爱国热情被激发起来,帝国主义者也有所畏惧了。“羶行曾攘臂,粤峤忆升堂。奉使关山黑,回车塞草黄”,是对当年在广州以及奉派去关外议事的记述。“弥留仍受命,感激竟佯狂。……世论终思禹,孤怀昔就汤。……空惭旧宾客,重到一凄凉”,说中山先生扶重病北上,还邀约自己同行共事等等,真所谓“上为天下恸,下以哭其私”(苏东坡祭欧阳公文中语)。

在应中国人民大学之邀离川赴京时,谢无量写的《饯席留别成都诸友》,也是大家传诵的一首好诗:

杯酒从容惬素襟,还乡不觉二毛侵。

余生尚有观周日,远别难为去鲁心。

邛杖一枝扶蹇步,秋光千里送微吟。

山川草木怀新意,他日重逢感倍深。

首句说大家为他饯行,次句说自己还乡以来,不知不觉地老了。三、四句是说自己晚年还有幸去首都工作,不过要离开家乡,总有些恋恋不舍。“观周”和“去鲁”二典,用得典雅贴切,又不生僻,非高手不能。五、六句点明目前情况和赴京时间,又写出虽然年老而心情舒畅,否则怎么会一路歌唱呢。结尾两句又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呈现着新貌,含着新的意境,他日重逢,国家的面貌更改变了,新旧对比,感慨会多么深啊!全诗充满了对新中国的感情,而诗味醰醰,悠然不尽。

谢无量还长于咏物,特别善于用旧体诗咏新事物,如笔者曾看见过的《钢铁》、《潜水艇》、《降落伞》、《广播电台》、《第一颗人造卫星》诸诗,不使用新名词、新术语,却能把新东西刻画得维妙维肖,而且寄兴深远,不局限于所咏之物,真是考功夫、见火候,似或比黄遵宪还高一筹。这里只举还记得的《降落伞》一首为例:

作队狞龙战九霄,攀髯群从倚风号。

真成飞将从天降,羽盖高悬百尺弰。

谢无量早岁成学,名满海内,他的著述如《诗学入门》、《词学指南》,远在民国初年即已为学诗词者重视;两部文学史更是不胫而走,风靡一时,其余如《诗经研究》、《骈文指南》、《实用文章方法》、《中国哲学史》、《王充哲学》、《朱子学派》、《阳明学派》、《孔子》、《韩非》、《佛学大纲》《国民立身训》、《妇女修养谈》、《中国古田制考》、《中国六大文豪》等等,涉猎广而创见多。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70以后,仍勤奋治学,毫不松懈。他早年对德、英文字即有根柢,晚年在北京,还与何鲁(奎垣)约定,他教何以德文,何教他以俄语。何鲁在给家乡人的信中曾提及:“谢者习俄文,大有进步,已能看原文书报矣”。非凡的学习精神,惊人的学习进度,恐怕许多后生晚辈都难与相比。而且,他又陆续发表了《再论李义山》、《汉语拼音方案读后》、《纪念关汉卿——革命的戏剧家》、《佛教历来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诗经研究与注释》等文章与专著,算得是“春蚕到死丝方尽”了。

谢无量是近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称其笔挟元气,林山腴称其书法为康有为以后第一人。这是天下之公言,非一二人之称誉。无量尝自写诗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影印流传,一时珍若拱璧,其他零缣断简,人皆什袭藏之。

自清代包世臣提倡北碑,书法艺术风气为之一变。作者喜以侧笔取势,轮廓牙角,刻意描摹,末流之弊乃以断烂矜奇古。无量的书法艺术的实践与造诣,正是对包世臣的书法理论及其末流之弊的深刻的批判。

无量的书法艺术南北兼收,碑帖并取,筋骨不露,锋芒尽韬,苍润沉雄,如幽燕老将,明珰翠羽?如华鬘天人,俊逸潇洒,达到一种超然孤秀的艺术境界。

诗如其人,书如其人。无量的书法艺术正是他的轩轩昂昂的情操与品格的深刻的反映。他师法二王而加以深化,羲之的灵活,献之的神骏,与南北碑帖的凝炼散朗融而为一,这是他的书法艺术的精髓所在。

谢无量离开人世已经20多年了。先生虽高龄谢世,我们仍深感惋惜,因为先生的才力并没有因年老而衰退,文学事业上许多承先启后的工作,还有待于先生来完成。但生命有限,这也是无可奈何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