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川大 > 正文


从华西口腔毕业的著名口腔医学院系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7-01-19      点击次数:


大师巨匠

——从华西口腔毕业的著名口腔医学院系创始人

华西口腔作为中国口腔医学的发源地,一百年来,许多知名学者曾在这里传道授业、著书立说,在华西坝校园,那不时擦肩而过的大师巨匠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一百年来,这里走出了许许多多杰出的口腔医学人才,他们中有学界的精英,有德艺双馨的优秀医生,有著述立说的学科泰斗,有独领风骚的青年才俊。在他们中,有的毕一生之力开创了新中国自己的口腔医学学科;有的辛勤工作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在中国口腔医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有的远赴欧美,在海外倍受尊崇。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老校友,即已走上中国口腔事业的领导岗位,如北京的毛燮均、上海的席应忠、南京的陈华。他们披荆斩棘,做出了开创性成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大力支持下,一批批华西口腔校友,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继续拼搏。今天新中国口腔事业的光辉成就,凝聚着华西校友的几多心血。

一、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创始人毛燮均教授

毛燮均(1901-1979)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口腔医医学家、口腔医学教育家,是我国口腔正畸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毛燮均教授1901年7月15日出生在四川省仁寿县的一个宗教家庭里。1922年考入成都华西协和大学牙医学系;1930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牙医学博士学位;1945年9月起任北京大学医学院牙医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院牙医学系首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系主任兼口腔正畸科主任,一级教授。毛燮均教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对于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他主张高等口腔医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现代医学基础与临床医学知识和口腔医学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口腔科医师,而不应成为只能重复一些技术操作的"匠人";主张口腔专业的学习年制不应少于其他医学专业。在口腔医学还不为一些人所了解的情况下,他曾写过多篇关于口腔医学教育及口腔医学发展问题的文章,向各级领导提出详尽的建议,阐述自己的教育观点和学术思想。毛燮均教授在将我国旧的牙医学教学改革成为现今的口腔医学教育的进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毛燮均教授是我国口腔正畸学科的创始人之一。1949年他从美国进修回国后, 即在北京医学院建立了口腔正畸科。他在口腔正畸专业上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促进了口腔正畸学科的发展。他先后发表了二十余篇科研论文,领导主编了我国第一本《口腔矫形学》教科书。他发明的"环托设计活装矫正器”获得了1983年国家科技发明四等奖。他培养了大批口腔正畸专业人才,从1960年开始培养口腔正畸专业研究生,直到1978年卧病在家时,还一次招收了3名研究生。他重视临床实践,坚持临床工作,直至他生命最后几年因病在家还约病人去家里诊治。他治学严谨,诲人不倦, 平易近人。他总以平等身份与同事、学生讨论问题,总是耐心地听完别人的见解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在帮助年轻医师修改文稿时,连每个标点符号都一一仔细批改。这一切实是难能可贵的。毛燮均教授的一生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一生。他一心所想的是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他的学术观点、教育思想对我国口腔医学,特别是口腔正畸学科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贡献给了我国的口腔医学事业,为我国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创始人陈华教授

重洋远隔恋中华,创业绽奇葩。惠泽润千家,神医手、名闻迩遐。耕云锄月,巴山秦岭,桃李放彩霞。操业乐无涯,人道是、晶莹不暇。

——李桢《赞杰出口腔科专家陈华》

陈华(1902-1990)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口腔医学教育家和口腔正畸学专家,是我国口腔医学教育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我军口腔医学教育的奠墓人。

陈华字明孝,号棠村。1902年12月30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其父在教会工作,其母生陈华时因难产逝世。陈华由其伯父、伯母抚养。1923年,进入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学习。1930年28岁的陈华大学毕业,获牙医学博士学位,他选择了一条决心让牙医教育事业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的创业之路。

1935年,前国立牙医专科学校在南京成立,附设于前中央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该校内迁四川成都,牙医专科学校暂借华西协合大学校舍教学,但没有教学医院可供学生实习之用。1938年,陈华被该校聘为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暨国立牙医专科学校副教授,兼任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私立齐鲁大学医学院三大学联合医院门诊部牙科主任。为了解决学生实习困难,他决心挑起筹建牙症医院的重担。创办教学医院面临着资金、设备、器材和师资等种种困难,陈华坚韧不拔,与同事们一道艰苦创业,白手起家。在成都市布后街租用一所学校,自制了二十几张木制牙科手术椅。师资力量不足,就请人兼课;设备器材缺乏,就尽量收购和利用代用品。就这样,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牙症医院终于在1940年9月诞生。虽然简陋,但承担着培养高级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重任,曾先后培养了近百名牙科医生,其中不少人己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华教授成为南京大学医学院牙症医院和第五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院长、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学系首任主任(兼院长)。

陈华教授专心致志的办教育,在解放后就坚持不开业行医,也从不聘用开业的牙医来校任教。1947年10月完成学业后谢绝美国友人的挽留,用平时的积蓄买了一些口腔专科器材回归祖国。1949年,有人劝他连同牙症医院一起搬迁台湾,他拒绝同行。陈华执教近60年,堪称一代宗师,桃李满园。他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包括正确的工作姿势、工具的使用方法、工作的程序、个人的仪表举止、良好习惯的养成等等。他的许多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成绩卓著,这与陈华当年的悉心培养是分不开的。

陈华教授一直主张医学研究一定要从符合我国国情的实际出发,面向十亿人口,遵循多、快、好、省的方针,开展口腔防治工作。1939年,陈华经多年实践,深切感到牙科中文名词的重要,便组织了牙科名词研究会,每月开会1次,广为收集牙科中文名词。凡选定的名词,由一人记录下来。他们首先选用了《康熙字典》中的“齿”和“牙”二字为部首创造牙科用字,如现在使用的“龋”、“龈”等字就是那时选定的。1951年卫生部召开牙科名词审查委员会,会上即以陈华等人原拟的名词为蓝本。编成《口腔医学名词》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英汉医学词汇》中的口腔名词也是如此产生的。

陈华教授是我国口腔正畸学奠基人之一。他大力开展活动矫治器的临床应用和研究,为缩短正畸疗程开展实验研究。他将现代工业的新成就——锡焊技术推广应用于正畸临床,改变了过去用银焊使钢丝变软失去弹性的缺点,深受基层同行的欢迎。

他在华西口腔读书时,就利用暑假期间到外地进行牙病调查,曾到过四川西北的灌县、汶川、威州、理县、茂县等。他将这段经历记述成《夷疆旅行琐记》一文,连续刊登于天津国闻周报社发行的《国闻周报》(1929)上。1934年,张查理教授主编《军医必携》,邀他撰写“牙科篇”论述口炎症以及全身病的口腔的表现。50年代初,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购买了10万颗中国人的牙齿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陈华组织编写了中国第一批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口腔医学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对中国口腔医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尔后他又编撰的多部教材也深受师生欢迎。

三、中国整形外科医院创始人宋儒耀教授

“我们中国人刻苦,有耐性,手又巧,在整形外科的一次性器官再造和显微外科手术方面,已经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我们既要虚心学习一切先进技术,更要敢于走自己的路,要用我们有的东西去外国换回我们没有的东西。”

——宋儒耀

宋儒耀(1914—2003)教授是我国知名的口腔颌面外科整形专家。1914年生于辽宁海城县一个医学世家,在苦难的旧中国,他曾是东北一名流亡学生,辗转就读于山东齐鲁大学和四川华西协合大学,并获牙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当时抗日战争战斗激烈,从前线送来的颌骨枪伤和颜面、双手烧伤的伤员,医院外科对此束手无策,只好把他们送往美国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华西大学决定培养一位中国自己的整形外科医生。1942年,宋儒耀被送往美国进修。

宋儒耀教授先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整形外科当住院医生,并从事脑外科工作。这段经历,对他回国后做三叉神经节后根切断手术和处理头脑弹片伤等手术积累了经验。

为了求教于名师——美国整形外科的创始人艾维教授,1944年宋儒耀放弃了罗彻斯特大学奖学金,来到了著名的宾西法尼亚大学,艾维留他当临时手术助手,后来成为艾维教授的高足,获得了宾州大学的博士学位。在艾维教授去世后留下的自传中,曾有一节专门说到宋儒耀。他这样写道:“在宾州大学进修的学员中,宋儒耀是成绩最突出的学生之一……中国出了这样一个人,是幸运的。”

1948年,宋儒耀在获取博士学位的三个月后,放弃了在美国已谋得的高薪职位,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和夫人王巧璋抱着刚满月的孩子,毅然回到祖国。那时,他才三十三岁,成了中国整形外科的第一位正教授,在中国整形外科领域起了开拓性的作用。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宋儒耀率领志愿军援朝医疗队奔赴朝鲜战场,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中国的整形外科也就从“无”到“有”地逐步发展起来了。宋儒耀率领的这支医疗队一到前线,就开始为伤员进行整形手术,医治了大批志愿军战士,使他们恢复了容貌。中国人民志愿军卫生部为了表彰宋教授的功绩,特给他记大功一次。

在实践中,他深感有些国外传统整形手术不适合中国人多、经济水平低的国情。按照传统方法,往往需要多次手术,这不仅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而且增加经济负担。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他还发明创造出“一次性完成的全耳再造手术”。这种手术在外国则需要经过游离皮瓣、取肋骨、成形等五次手术才能完成,约需一两年。他还发明创造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修复腭裂上提手术、新的尿道下裂修复手术、全下肢整张植皮术、一次完成的阴茎再造术、有感觉的阴道再造术等。

宋儒耀教授坚持显微外科研究,进行新的游离皮瓣的探索,首次提出了“肌间隔皮瓣”的理论, 1981年秋,他带着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再造手术科研成果赴美讲学,轰动了美国整形外科学界。他的讲稿很快由美国同行整理成册,作为《整形外科临床》第九卷第一册于1982年在美国出版,发行全世界。书中收录了许多病例,手术前后的照片,丑陋与端庄、颓丧与希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他于1957年创建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整形外科专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编有多部专著,并用中、英、日、俄等文字发表科学论文300余篇。还先后为我国培养了三十位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和数千名整形外科医生。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中国成功地举办了五次中国国际整形外科会议,为发展中国整形外科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3年5月,他以中国整形外科学会主席的身份,出席在美国召开的国际整形外科大会,并代表中国作学术报告。大会结束时,通过选举授予对当今世界整形外科事业最有贡献的三个人以最高荣誉——金锯奖,这三个人是中国的宋儒耀、美国的丁曼和巴西的彼坦斯。1987年3月,世界整形与再造外科学会五千名会员选举宋儒耀教授为该会十位理事之一,也是唯一的亚洲代表。世界著名整形外科专家麦克西教授和托宾博士评价他时说:“你的贡献,不仅造福于你们国家的人民,也促进了世界整形外科带来的发展。”他于1985年成立中华整形外科学会并创办了《中华整形与烧伤外科杂志》(现更名为《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宋儒耀教授从医50余年,治疗了上千例疑难病患者。比如面部右侧长有紫色巨型海绵状血管瘤的中国副总理方毅,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找宋教授治疗。起初,专家们在会诊中决定:由于患者血管瘤面积大,肿瘤切除、植皮手术应分三期进行,手术在局部麻醉下施行,不输血。这个决定,但对患者却有很多不利:三次手术,势必出血较多,而且在三次植皮衔接处将留下不少瘢痕。最后施行手术时,宋教授仅用了五分钟就将额部的血管瘤全部切除,紧接着在局部麻醉下,又很快把整个血管瘤全部切除,再从胸上部取下整张皮移植,整个手术即圆满结束,外观效果甚好。方毅给宋教授亲笔写了一副对聊:“高手创杰作,旧貌换新颜。”

四、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创始人之一席应忠教授

在我国口腔正畸学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三位元老:毛燮均、陈华、席应忠三位教授。他们都是1930 年毕业于华西口腔,40年代先后在美国研修正牙学并学成归来,以后分别在北医、第四军医大、上二医担任口腔系主任,从事传播、开创这一新兴学科的工作。为我国口腔正畸学科的发展、壮大贡献了毕生精力,作出了突出贡献,堪称我国口腔正畸学的奠基人。

席应忠(1906-1985),四川安县人。席家系当地名门大族,人口众多。祖辈曾为秀才、贡生, 1930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北平协和医院时,著名爱国将领冯玉样将军为他书匾,以彰扬他的高超医术和工作业绩。日本侵略华北时,他先转到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后又转到重庆宽仁医院供职。

1940年携家带口去美国留学。他刻苦攻读的学习精神和显著的学术成绩,赢得了美国有关方面的赞许,他们以优厚的待遇留他在美国工作,特别是在波士顿转眼即可成为百万富翁。但席应忠一心向往报效祖国,立志发展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1946年完成学业计划后,立即回到了祖国。

他积极努力把口腔正畸学引进国内,先后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在国内外口腔医学界颇受嘱目与重视。1982年6月12日,哈佛大学授予他哈佛大学口腔学院最高学会荣誉会员证,表彰他在口腔医学学术上的业绩和对人民大众所作的贡献,成为享有国际声誉的口腔医学专家。

席应忠教授,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口腔医学家,更是一位著名的口腔医学教育家。他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立即回到了祖国。任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牙科教授,兼任当时高等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考试院牙科甄别委员会委员。1947-l948年,任上海医学院牙医学教授兼中山医院牙科主任。1948年任震旦大学牙科教授及教务主任。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系教授、系主任,兼广慈医院口腔科主任。他到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医学系时,最初的一切都是从头开始。他克服困难,广聘人才,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把口腔系发展到了相当规模,为开展、推广、普及口腔医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全国各地口腔医院业务骨干中有不少是他的学生。为了表彰他的辛勤劳动、任劳任怨的工作精神,在1955年席应忠教授曾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由于长期刻苦钻研,积劳成疾,于1985年3月21日病逝,享年79岁,欧美一些医学杂志纷纷载文、刊登照片,悼念这位著名的口腔医学专家。上海市各界600多人参加了他的遗体告别仪式。追悼会上,国务院办公厅送了花圈,骨灰安葬于上海龙华烈土陵园干部公墓。

五、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章尔仓教授

章尔仓(1914-1996)教授,1914年8月生于四川成都。1940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牙医学院,获牙医学博士学位(D.D.S)。毕业后一直从事口腔医学防治、教学、科研工作。他先后担任西安医科大学教授、附属口腔医院名誉院长、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学会理事、中华医学陕西分会口腔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口腔科杂志》编委、《实用口腔科杂志》副主编、《临床口腔医学杂志》名誉副主编,《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口腔医学》、《口腔医学纵横》、《现代口腔医学杂志》、《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等特约编委。

1940年毕业后章教授曾受聘在华西协合大学任助教及医师;1941年受聘在河南省立牙科医院任医师;1943年至陕西,曾任西北大学院副教授、教授,为西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开设牙科专科门诊,既为教学基地,又开展口腔疾病防治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大学医学院独立为西北医学院,他被聘为该院教授、口腔科教研室主任,1953年受西北行政委员会委托创办口腔专修班(三年制),接收培训西北五省口腔科医师,为西北地区培育出一批大专程度口腔专科医师,对于我国西北地区口腔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西北医学院后更名西安医学院(今西安医科大学),章尔仓教授任口腔教研室主任,先后任该校第一、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主管教学及科研工作。1975年该校建立口腔医学系,他是创建人之一。1982年任口腔医学系主任,并筹建口腔医院。1985年建成,并正式开诊,为口腔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章尔仓教授曾编写《口腔科学》有关章节。在中西医结合方面,编有《口疮之中医治疗研究》及《祖国医学口腔疾患命名释义》。近著有《老年口腔常见疾病防治》、《谈谈有关老年口腔医学几个问题》等文。章尔仓教授热爱自己的专业,毕生精力注于口腔医学教育工作及口腔疾病的防治工作,在年逾古稀之年,仍从事教学及培养研究生工作,为口腔医学事业贡献了自己的终生力量。

六、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创始人夏良才教授

夏良才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口腔医学教育家,口腔颌面外科学专家。夏良才教授1911年生于四川仁寿,1930年就读于成都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1937年获牙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曾在母校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44年任母校牙医学院副院长。1950年回国任母校牙医学院外科系主任,1953年院系调整后任四川医学院口腔系主任兼颌面外科主任。1960年底他奉调武汉创建湖北医学院口腔系,首任系主任兼颌面外科主任,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创始人。在十年浩劫中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的夏良才教授于1975年因脑溢血与世长辞。

夏良才教授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强烈的事业心。建国之初,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急需科技人才,祖国召唤海外赤子。夏良才、廖蕴玉夫妇满怀爱国热忱,放弃在美国行医的优裕条件和安定舒适的生活环境,谢绝朋友们的规劝和挽留,在美国友好人士的帮助下,他们和邓稼先等百余位留美学者冲破美国政府设置的层层障碍,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

他竭力主张并积极促成口腔医学从综合医院的束缚中彻底解脱出来,单独组建人事、管理、财务自主的口腔医院。夏良才教授认为在院系合一的统一规划下,全院就可以集中一切财力、物力和人才资源,统筹安排口腔医学的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促进口腔医学各专业的有序设置、合理布局和逐步完善。他的这一举措有利于我国的口腔医学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口腔各专业与国外同行对口交流;有利于师资骨干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向纵深推进。事实证明,医教研三合一的具有经济实力和人才储备的口腔医院充分发挥其集团优势,正积极推动我国口腔医事业的全面发展。

建国初期,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的业务范围及水平与发达国家有显著差距。夏教授克服各种困难,坚定不移地从国外引进颌面外科新业务新技术。他想方设法在眼、耳、鼻、喉医院挤出五张病床,带领他挑选的几位刚毕业不久的精干助手在兄弟院校开展唇腭裂修补、全鼻再造等颌面外科手术。他白手起家开创了我国第一个口腔颌面外科病房。

1958年受国内同行专家的举荐,经卫生部认真研究,决定委托夏良才教授领衔主编我国第一部口腔颌面外科学统编教科书。使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面向世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60年代初,根据中共中南局的统一布署和湖北省委的具体规划,拟在湖北医学院筹建口腔系,即现在的武大口腔医学院。夏良才、廖蕴玉教授夫妇识大体、顾大局,告别了感情深厚、条件优越的母校,应邀到武汉再创新的事业,欣然受命创建湖北医学院口腔系。他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修旧利废,勤俭办院有计划地培养业务干部,储备技术力量,终于建成了湖北医学院口腔系。应邀前来参观的老红军、时任川医党委书记的孙毅华同志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对湖医领导和夏教授讲:“夏教授是湖医的骄傲,也是我们华西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