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川大 > 正文


朱德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7-01-19      点击次数:


朱德的故事

“我宁可饮弹身亡……”

1935年初秋,一个和风轻拂的日子,这一天,朱德带着几个警卫和参谋人员,来到黄河上游的草地——噶曲河。他一面观察河水,一面派人测试河水的深浅,为红军渡河作准备。谁也不曾料到,就在这天晚上,张国焘竞然采取突然行动,下令把朱德扣押起来。

张国焘对朱德讲了种种不能北上,只能折回川康的“理由”,并站在离朱德很近的地方,脸上露出一丝不易被察觉的笑意,用命令的口气说:“第一,你必须公开谴责毛泽东,断绝与毛泽东的一切关系;第二,你必须公开谴责中央北上的决议,与毛儿盖会议划清界限!”

朱德鄙视地看着张国焘,强压怒火,听完了他这番“高论”,接着说:“你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你绝对割不断我与毛泽东的关系。中央北上的决议,我是举手赞成的,我怎么能反对呢?”

张国焘料到朱德不会轻易就范,于是逼近朱德并发出一声断喝:“如果拒绝这两项命令,就枪毙你!奉劝你三思而行,免得后悔!”

看到张国焘这副嘴脸,朱德神色严峻。他双眉紧锁,怒目而视,坚定地对张国焘说。

“我朱德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和我们部队的战士一样,对毛泽东是有感情的,对党中央的路线是信任的,你愿意枪毙就枪毙好了,我决不接受‘命令’,也决不会有什么悔恨而言,有的只是莫大的自豪!因为你朝思暮想的是叛党投敌,卖身求荣,而我梦寐以求的是人不可没有傲骨!我宁可饮弹身亡,也决不做任何损害党的事情。”

第二天,朱德用张国焘送来的供他写反对毛泽东、反对北上声明用的笔、纸,写下了解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拥护毛泽东!拥护党中央!拥护北上!”

为人之所不敢为,行人之所不敢行

1938年春,日军调大量兵力向临汾一带大举进攻,与由临汾动身回太行山前线的朱德在安泽以东的古县镇遭遇。当时,朱德身边有200多警卫通讯战士,日军则是极富战斗力的苫米旅团。兵力悬殊。但如果避而不打,则必然使尚未做好迎敌准备的临汾军民遭受重大损失。朱德没有考虑个人的安危,坚决主张顶住这股敌人,拖延敌军的西进。

交战开始时,日军摸不着头脑,不知道遇到了多少部队,停下来打了一天,不敢前进一步。第二天,敌人通过侦察,得知遇到的并不是大部队,而是朱德和跟随他的少数警卫部队,便以为是立功受奖的大好时机到了。

一小时后,十几架日军轰炸机,满载炸弹,飞到沁县西南面古县镇的上空,来了个轮番轰炸,小小的古县,顿时变成了一片火海。 日军的指挥官们惊喜若狂,又是饮酒祝贺,又是发电报捷。

正当大家为朱德的安危担忧的时候,传来了进攻临汾的日军在半路上被阻截的消息,说明朱德并没有遇难,还在指挥作战。

原来,山西省东南部有两个叫古县的地方,一个在沁县附近,一个在安泽县附近。日军指挥官从地图上一看到沁县西南的那个古县镇,就急如星火地命令空军去轰炸。敌人做梦也没有想到,就在他们把那个古县镇炸成一片火海,欢庆胜利的时候,朱德却在安泽县附近的古县坦然自若地指挥着战斗,以极少的兵力阻击着强大的敌军。他充分利用公路两旁都是山地的有利地形和敌人不熟悉当地情况的弱点,以及敌人害怕被八路军乌黑袭击的心理,巧妙地利用路边山地地形,阻止敌人,与日军激战3天3夜,使周恩来在临汾的工作得以顺利结束,为保证广大群众和国民党在临汾、洪洞的军政机关安全转移羸得了时间。

这一传奇式的战役,充分显示了朱德过人的胆略与超人的智慧。

“你占了警卫战士的位置……”

朱德自己一生为人民建立奇勋,身居高位,所以他在教育子女中特别强调这一点。他常说:“躺在老一辈的功劳薄上,就会变成资产阶级的少爷。”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天,毛泽东、朱德以及中央其他九位首长一道去看戏。朱琦和朱敏也跟着去了。当时,党中央只有一辆汽车。戏散场后,朱琦走得快,先上了汽车。这时朱德走过来对他说:“你下来,步行回去!”回到杨家岭时,朱德诧异地发现朱琦也在门口站着。便问:“你怎么样这么快就回来了?”朱琦回答:“我是站在驾驶室外的踏板上回来的。”朱德生气了,语气中透着愤怒:“你占了警卫战士的位置,那人家就只好步行回来了,是吧?你呀,你……”朱德气得在大路的草丛里来回踱步。在稍稍平静下来后,又耐心地对朱琦说:“你想想,警卫战士的职责,就是要保卫首长的安全嘛。你站了人家的位置,战士不能随时行动,万一路上有情况怎么办?你妨碍了战士们执行公务,知道吗?”“是我错了,爸爸!”朱琦赧颜地低下了头。

建国前是这样,建国后,朱德对亲人在这方面的要求更严格了。

朱德的老家有个侄孙,不太安心在农村工作,曾几次写信给朱德,请求朱德把他调到北京工作,朱德都拒绝了。后来这个侄孙作为适龄青年参了军。一次从东北回老家探亲,途经北京时去看望了朱德。朱德对他说:“你参军了,咱们是革命同志关系,尔后才是其他关系,你要模范遵守部队纪律,好好学习,严格训练,努力进步。”几年后,这个侄孙临近复员时到北京请求朱德帮他在城里找个工作,朱德说:“使不得,回原籍安置是政府的政策,我要带头执行,不能有半点特殊。你在部队入了党,共产党员更应该服从组织纪律。仪陇县天地广阔,需要你,你要愉快地回老家去,由地方组织安排,无论干啥都要干好。”这个侄孙听从了爷爷的教诲,愉快地回到了家乡,当地政府安排他当了公社的放映员。

盛赞徐老

朱德对徐特立老人非常尊敬,在年龄上以徐老为长者,在工作与学习上以徐老为老师。在他六十岁生日时,朱德以崇敬之心,饱含激情赞颂说:“他是一位职业革命家,是一位老党员,是一位教育家。”说到徐老的品格,他称赞说:“能耐苦耐劳,而对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他奋起反抗。他一生的嗜好便是要求民主,热爱自由。”

朱德曾十分风趣地称徐特立老人“是个老怪物”。其中充满了对徐老的尊敬、爱戴和钦佩之情。他说:“你为了要看穿资本主义的西洋镜,曾跑到欧洲的巴黎等地方勤工俭学,仍不合你的脾胃,毕竟你是一个老怪物,一直跑到共产主义营垒来,做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你才算死心塌地地做下去。”

朱德对徐老十分尊敬,他说:“徐老头是耐苦耐劳的模范,见到他的革命精神与行动,就是那些悲观失望的、掉队落后的人,也就振奋起来了。”

抚孤济贫

1939年,朱德在武乡县王家峪村。一次朱德发现朱虎江老两口双目失明,无依无靠,就带着警卫员到这对孤苦的老人家里,帮他们挑水、劈柴、洗洗涮涮。秋收时,他又带着警卫员帮老人收秋粮,并亲自脱粒、扬场,所粮食收到粮园里。两位老人感动得逢人便说:“八路军是我们的大恩人。我们虽然人老眼瞎,可我们看得见大恩人。他们打鬼子,闹减租,处处为老百姓谋利益。过去阎锡山的部队见人就打,见鸡就抓,害得老百姓不能活,而八路军从总司令到战士,都是人民的好长工。”

自此,这对无依无靠,双目失明的老人,虽然眼睛看不见,行走不方便,但为了报答八路军,感谢朱德,他们凭着多年生活的经验,赶五更睡半夜地为八路军送菜、送柴,甚至亲自上场院碾军粮送给八路军。

尽忠报母

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在家乡四川仪陇病逝。朱德万分悲痛,4月5日著《母亲的回忆》,以无限的深情赞颂母亲的优秀品德,寄托自己的哀思。

朱德在文中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哀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接着,回忆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他说:“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斗争的经验。”朱德满含深情地说:“我应该感谢母亲,他教给我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鼓励我走上革命道路。”还说:“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富。”

朱德最后写道:“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参够过快乐的生活。这就是我要做到的和我一定能够做到的。”

访敬老院

1962年,朱德重回井冈山,仅短短的四天,他还特意抽时间到了井冈山的敬老院,看望那里的老人。

老人们知道了朱德要来敬老院的消息,都很激动。大家热情地在大门口等候着。朱德刚一下车,便一一和老人们握手,并且问大家:“你们吃得好不好?穿着暖不暖?还有什么困难?”老人们深情地凝望着他,连声说:“托毛主席的福,托共产党的福,都好,都好!”

参观后,朱德对管理干部说:“敬老院不仅要收鳏孤独,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而且要收在战争年代牺牲了革命烈士的父母。他们过去对革命做过贡献嘛!也可以在这里养起来。”他还告诉当地干部:“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家属,每年要召开几次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有困难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该救济的要做救济。”朱德的话温暖了井冈山人民和烈士家属的心。

慈父情思

1965年冬末的一天,得知女儿要到晋东南工作的申请终于被批准了,并且得知被分配到武乡县工作时,朱德异常兴奋地对女儿说:“晋东南是个好地方。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就在武乡县。那里的老百姓很好,是他们用小米养活了我们八路军。你去了要好好向他们学习。”他特意嘱咐女儿:你抽出时间要到王家峪,砖壁村等地看看。那里就是当年八路军总部的所在地,要看看老乡,看看村干部,看看留在当地的老八路。

朱敏带着父亲的嘱托,带着对老区人民的向往,和全校师生一起出发了。

一块银元

三千多名战士驻扎一个村,吃饭吃菜成了一件大事。刚开始,由于地主老财造谣惑众,加上村民对红军并不了解,许多人弃家躲避,来不及逃的人关门闭户,筹集粮菜一时陷入了困境。朱德军长严明纪律,让战士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一天,两名战士到村南一户人家,大门紧锁,听说已逃到外村亲戚家中。只见其家门口有一个南瓜大架棚,十分旺盛,棚上挂着两个黄艳艳的大南瓜,小战士心想:人家又不在,怎么个买呢?太个子战士说:“把两个南瓜割下,我写一张纸条,钱以后送来。”说完割下南瓜,写了一张字条“买两个南瓜,以后付钱。——红军”.放在架上回去了。有一天晚饭,朱德吃到香酥的南瓜饭后,询问谁买的瓜真是好吃时,他才知道南瓜没有付钱。他让人叫来那二位战士,从背包里带出一块银元,语气严肃地说:“人不在,也不能白吃呀。”说完要二位战士去还钱,两位战士原以为办了一件好事,却受到首长的批评,顿时面面相觑,等他们回过神来时,早已站在身旁的排长对他们耳语了一番,这时他俩才兴冲冲地走了。

再说红军进村后,帮助村民打扫庭院、挑水劈柴。一位大爷病了,还派医生为他诊治……一桩桩军爱民的好事在村里传颂着。村民们消除了误解,事实戳穿了地主们造谣中伤的阴谋,外逃的村民回来了,村子里家家户户敞开大门,争相帮红军做事,有送粮送菜的,有送儿子来帮丁当兵的,真是军民鱼水一家亲啊。又说村南那户种南瓜的村民叫陈亮,他携妻带儿回到家里,一切依然如故,十分高兴。只是棚上两个南瓜不见,他心里想:家在就好,两个南瓜算是让贼偷了罢,也不把它当回事,在村民会上他无意说了这事,没想到那二个战士又狠狠挨了一顿批,可他们心里不服气哪。

一天,陈亮的妻子上棚割南瓜叶准备煮了喂猪,不经意间看见被割走的一个南瓜蒂上用红布扎着一个小包,他拿下来一看,里面包着一个金闪闪的银元,还有一张小纸条,可他不识字,急忙拿到村里给丈夫看,只见字条写着:“老乡:买2个瓜送上一块银元。——红军’’村里人顿时都聚拢过来,有的窃窃私语。陈亮顿时面红耳赤,捶胸顿足,大声说:“我好糊涂啊,原以为南瓜被贼偷了,没想到红军大哥纪律严明,买东西付钱,一银元可买好多南瓜呀。”说完他拉着郭夫爷一起找朱军长,一是把银元还了,二是要向两位战士赔罪。朱德军长激动地对他们说:“这是红军应该做的。银元你留着,至于赔罪由我来吧。”回到家里,陈亮倾其所有,把鸡蛋、鸭蛋和鸡鸭装满箩筐,上面用红纸写着“拥军爱民”,一家三口人高高兴兴担着慰问品走向美魁堂,听说红军走的前一天,他还特地屠杀大肥猪前去慰劳。

朱德的扁担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随着红军队伍扩大,加上敌人围攻封锁,造成部队给养严重短缺。入冬以后,战士们仍穿的是单衣,吃的是南瓜和野菜。为了解决井冈山上急需的粮食问题,红四军司令部发动了下山挑粮活动,即到当地的粮食集散地宁冈县大陇挑粮上山,往返一次约五十公里。身为红四军军长的朱德,经常带头穿双草鞋,戴个斗笠,与战士们一样,挑着两箩共一百多斤粮食翻山越岭。指战员们不忍心四十多岁的军长与年轻人一样受累,都劝他不要挑粮了。劝说无效,又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以为军长就可以“不挑”了。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朱德自己动手用毛竹做成了一根新扁担,并在上面刻了“朱德记”三个字,就又与战士们一起挑粮了。军长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实际行动,极大地鼓舞了指战员和老百姓。大家乐观地唱起了山歌:“朱德挑谷上拗,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在红四军一次突围战斗中,朱德被冲散以后,与一群国民党军队相遇。敌兵看他芒鞋革履、衣衫破旧的样子,像一个伙夫,就喝问“你知道朱德在哪里?”朱德用手向别处一指,敌军便不屑一顾地扬长而去。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共产党一个军长的装束,竟然朴素得与伙夫没有什么两样。

朱德在德国

走出去看看世界,是朱德的宿愿。1922年,朱德和孙炳文、贺治华、章伯钧等,带着强国富民的理想和积极追求进步、加入共产党的要求,赴法寻找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张申府,准备直接向他提出入党的要求。

邮轮在海上颠簸了一个多月后,抵达法国马赛港。上岸后,几个四川同乡请朱德他们上四川饭店吃饭,为他们洗尘,大家边吃边聊着寻找党组织的事。这时,在一旁的四川饭店的老板,对朱德说:“听这儿的留学生说,张申府因为支持勤工俭学学生占领里昂大学,与吴稚晖闹翻了,教授之职也丢了,生活所迫,他带着新婚妻子刘清扬以及周恩来到物价较低的德国去了,听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也成立了,真正的负责人是周恩来和赵世炎,周恩来正在德国柏林……”朱德等人听说后,第二天就急不可待地一起前往德国了。

朱德等人到达德国柏林后,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打听到周恩来住在坎特大街,心情十分兴奋。朱德、孙炳文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找周恩来。那年,周恩来24岁,朱德36岁。

敲开周恩来的宿舍门,朱德看到一位身材瘦长、个子较高、双眼闪着熠熠光辉、脸庞清秀的俊美青年,他就是周恩来。周恩来赶紧让朱德、孙炳文进屋,请他们坐,还为他们冲了咖啡。

朱德见周恩来十分友善,心里踏实了许多,向周恩来叙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讲述了到欧洲来的过程,最后含蓄地说:“我们希望进步。”孙炳文在边上说得更直接些:“我们都希望能够参加党的组织。”周恩来沉默了一会儿,略加思忖,抬起头来,两道浓眉一挑,说,“大哥,你们还没有吃饭吧?如果没有,我们先一起吃饭再说。”

吃过饭,周恩来问清朱德、孙炳文他们居住的地方,表示有关入党的事还要继续交流,并最终要征得张申府的同意。在接下来的6天中,周恩来天天与朱德接触,交谈,终于摸清了朱德的真实想法,知道他是舍弃了所有,一心要投入先进政党的怀抱。通过交流,周恩来发现自己与朱德情趣相投,都喜欢兰花和音乐,他们也交流对贝多芬音乐的感悟。周恩来对朱德有了好感,喜欢他那乐观的、热爱生活、不虚言假语的、实实在在的性格。

周恩来就朱德、孙炳文加入中共之事请示张申府,张申府一听就同意了。1922年11月,朱德、孙炳文一起加入中共。

语言关是朱德在德国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第一道难关,为了学好德语,朱德买了一张柏林地图,那地图很好,房子、街道都标得清清楚楚,朱德就拿着它出去转,四处走动,与人交流。因此朱德不仅德文学得快,而且认识街道也快,那些“老柏林”反而没有朱德这个“新柏林”熟悉了。

几个月后,朱德就可以用德语交谈了,也就经常可以外出旅行了。他买一张火车月票,几乎把德国跑遍了,学校、博物馆、画廊、啤酒店、餐馆,以及一些对外开放可以进出的厂矿,他都要进去看看,议会开会他也进去旁听,教堂他也去转转,还走访一些普通人家,对歌剧、音乐剧,他也尽可能地去听去看。朱德旅行时带着军事眼光,一到哪里,就想到怎么排兵布阵。

阅读德文书比日常会话难度大得多,朱德没有退却,他经常一本词典在手上,一字一句地对照德文书硬啃,每当休息日,他骑着自行车,带着一摞书,到柏林郊外的布登湖畔选一个僻静之地,刻苦攻读起来,没过多久,朱德的德语水平就有了明显提高,一本《共产党宣言》基本上也能读下来了。朱德买了不少德文书,如《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一本一本地攻。当时,有的留学生对学德语有畏难情绪,朱德鼓励他们说,“困难不可怕,困难是砺石,我们要趁这个机会,尽可能地多学一些东西,把革命的道理学懂弄通,只有这样,回去才能派上用场,大干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