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川大 > 正文


郭沫若少年趣闻

发布时间:2017-01-19      点击次数:


郭沫若少年趣闻

王豪

猜谜

郭若沫1892年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的一个书香人家,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从四岁半起就开始在绥山馆的家塾发蒙读书,他的启蒙老师是沈焕章先生。

有一年岁末,沙湾人正在准备除旧迎新。按照当地的风俗,新春佳节很讲究猜灯谜。各家各户门前挂满各式各样的灯,灯上写满谜语。让观灯的人来猜。沈老师在放假回家过年时对学生们说:“我出几个灯谜让你们猜猜,过年好上街破灯谜。”

沈先生出了好多条灯谜,都先后被大家猜中,最后只剩下一条:“浑身都是疳疮子”。要求破《四书》中的一句。虽然当时的私塾里,学生成天读的都是《四书》、《五经》,但一时却谁也找不出是指的哪一句。大家只好面面相觑,沉默无语。

沈先生心中有数,看了看座位上的郭开贞,正埋头在书桌的抽屉里翻着什么,毫不在意。老师点名问他,他随口就说了出来:“是《孟子》》中的‘无尺寸之肤不养(痒)焉’。”

沈先生一听满意地笑了。

还有一次,沈先生又出了一条谜语让大家猜:“普救寺,草离离,空花园,或借居,夫人头闷难抬起,一炷香,卜告神祗。天将暮,日西沉,虽含恨佳人张生长分别,好一个白马将军把眼迷。”仍然要求用《四书》一句破谜。又把大家难住了。

郭开贞把谜语中的典故一个个地加以推敲,再一想他看川戏《西厢记》的情境,突然间豁然开朗,再加上他自小博闻强记,一部《四书》让他背得滚瓜烂熟,便一下子猜中,谜底是“晋国天下莫强焉。”

沈焕章又一次点头含笑。

作文

年幼的文豹,虽然天赋聪明,但也很调皮。沈焕章知道,这孩子虽然十分顽皮,若调教得好,可成大器;如任其自然,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沈先生经常对他加以启发点拨,望他长大成才。

有一次沈先生给郭开贞单独出了一道作文题,叫做《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也》。

郭开贞在审题时,一看就知道它出自《孟子》。令他不解的是,沈先生出这个题仅仅是泛论治国之道呢?还是别有深意?面对这个太大的题目,他觉得一时难以下手。放学以后,他又回去请教父亲和叔辈们,经他们一指点,才猛然醒悟了。

原来郭开贞的大哥郭开文,五载寒窗,考上秀才;二哥郭开俊,七年苦读,中了举人。四川话“郭”与 “国”同音,“大国”即指“大郭”开文。“小国”即指“小郭”开俊,原来沈先生是以此启发开贞,要他也学两位兄长发愤攻读,将来能成为一个有建树于国家的人。老师的一番苦心,深深打动了年幼的文豹的心,从此他读书非常用功。

又有一次,沈焕章以三国历史故事“邓艾偷渡阴平”为题作论,他想启发郭开贞对历史事件的独立思考能力。结果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他在文章中写道:“设当日君主刘禅遵孔明之制,严阴平之守,则邓艾裹毡之兵下一而杀一,下十而杀十,而百而千而万。魏兵虽多,足几杀耶?”

沈先生批阅到此处,密加圈点,赞口不绝。

应对

在旧时私塾中,对对子是学生的日课,起码的基本功。虽然大家都会,然而对于聪颖的郭开贞来说,对对联却显出他少年的才识。

郭开贞在沙湾老家一天天长大起来,到了十三岁,再也不满足于过去家塾读的几本书了。他的求知欲望越来越强,就偷偷跑到大哥的书箱里翻杂书来读。像《西厢记》》、《花月痕》和《西湖佳话》一类的书,对于成天只准读儒家经典的家庭来说,这些被称做“闲书”的书籍,像为郭开贞洞开了一扇窗户,使他茅塞顿开,简直入了迷。因此常常借口头痛,独自把自己关在寝室里没日没夜的读。

这秘密终于被他大嫂发现了,于是向他母亲告了一状。他母亲怕开贞把心看花了,误入歧途,商量了一阵,决定将他送到太平寺他表兄汤光先的私塾去读书。

这私塾与太平寺大庙的后园,只一墙之隔。正逢初夏,几株桃树结满红红的蜜桃,这对隔墙观望的孩子,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诱惑,馋得口水都流出来了。

开贞向来调皮,在他的带动下,纷纷从墙脚的一个洞钻了过去,偷摘了一些桃子来吃。这事被庙里的和尚发现,就向汤先生告了状。

汤先生听了一点没有动声色,他来到教室里,出了个上联,让每个学生立即对出下联来。上联一出,学生们都低下了头,谁也不敢吭声,原来汤先生出的是:“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在难堪的沉默中,郭开贞勇敢地站了起来说:“我来对,‘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胸怀大志,出语不凡。汤先生知道这位表弟日后必成大器,对于孩子的淘气,就没有再加深究了。

郭开贞十三岁以后,考取了嘉定县高等小学,就离开沙湾到嘉定县城读书。

有一年,他回家过年,在凉厅里摆上纸笔,铺开大红纸,给家里写春联。左邻右舍的街坊,知道郭开贞的毛笔字写得好,都围上来看热闹,并请他帮忙写春联。他满口答应,包编包写,有求必应。

沙湾有个叫赵明德的,此人久跑江湖,贪玩好赌,是个有名的浪子。他也赶来凑热闹,说:“郭老师,请你也给我写一副吧。”

郭开贞看了看他,举笔一想,很快为他写出一副春联来:上联是“大丈夫四海为家,三江五湖,趁此新春踏遍”,下联为“好男儿万方寻乐,青龙白虎,要它红口开来”。

诙谐幽默,明褒暗贬,把一个赵明德的为人处世,描绘得活灵活现。对联一贴出,都说把赵明德写绝了。

郭开贞在乐山读书,星期天和几位同学一起去斑竹湾游玩。这儿有一座古庙,香火还算旺盛,大家就进去看热闹。游遍了整座庙宇,看遍了每座菩萨,他们发现,其余的菩萨都有对联,唯独送子娘娘跟前缺少一副。于是大家就开玩笑,怂恿文思敏捷的郭开贞给编上一副。

有一位同学还摸出一支粉笔给他,只见他接过粉笔略为一想,就为送子娘娘编好一副对联,用粉笔写在神龛两旁:

雨润莲蓬,房房生子;风吹竹叶,个个添丁。

在回校的路上,他们又看见路边一块“泰山石”,约三四尺高,顶上是个口衔宝剑、面目狰狞的魑魅,碑身刻有“泰山石敢当”。同学们对这个奇形怪状的东西戏弄了一番,郭开贞将手中剩下的半截粉笔,又在这石碑上写了一副对联:

只要有脸见人,何须现身说法。

可见少年的郭沫若,已对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有了一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