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川大 > 正文


文翁兴学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17-01-19      点击次数:


文翁兴学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

查有梁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教师”,他首创私学,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软件”:《论语》。《论语》传遍了全世界,年年再版,成为人类思想宝库的经典之一,其人文精神和教育理念,影响了世世代代。孔子被推举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当之无愧。

文翁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校长”,他首创公立学校,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硬件”实体:成都石室中学。从古代的“文学精舍讲堂”(公元前141年)、“文翁石室”(历代大多这样称谓),到近代的“锦江书院”(1701),到现代的“成都府师范学堂”(1902)及“成都府中学堂”(1904),直至现在的“石室中学”,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种人才。在同一地址连续办学已达2145年,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实现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原中国科学院院长、杰出校友郭沫若撰写楹联:“爱祖国爱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学习求真理求艺术愿增进文翁石室之光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为石室中学题辞:“古今一校,扬辉千秋”。这两位学界泰斗的楹联和题辞,充分肯定了文翁兴学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

“文翁石室”一创立就是“公立”的,是政府办学,且面向平民招生,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划时代的。《汉书》上明确记载:“至汉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在文翁之前,中国的地方政府并没有“公立学校”,文翁开创了地方政府兴办“公立学校”之先河。当时“京都”所在地的“中央政府”,并没有办招收平民的“公立学校”。可见,就全中国范围看,文翁实属首创“公立学校”。文翁兴办“公立学校”得到了当时中国的两位最高领导者,汉景帝和汉武帝的嘉奖,并下令全国各郡县都要像文翁那样建立“公立学校”,大大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空前的。由此可见,文翁兴学具有“原创”“领先”的历史地位,不可动摇。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列选了中国古代教育家29人,其中“文翁”这一条目中写道:

“中国西汉蜀郡太守,汉代郡县学的发韧者。”“文翁兴学的成就,不仅培养了一批吏材,如张叔,汉武帝时征为博士,官至侍中、扬州刺史;而且推动了邻近属县的兴学,如‘巴汉亦立文学’。蜀地此后出现司马相如、扬雄等知名才学之士,与文翁兴学造成的社会风气亦不无关系。景帝嘉奖文翁兴学,‘令天下郡国皆立文学’,至武帝,又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文翁兴学,实为中国历史上地方政府设立学校之始。”

从《汉书?循吏列传?文翁传》中,记载了文翁兴学的经历。其主要经验有两点:

其一,是“师资高”。他开放地培养师资,派张叔等十余人,到京都受业于博士,深入研习儒学经典,学成归蜀,大都成为一代名师。文翁石室一直重视师资培训,并吸引全国知名学者来石室任教。名师才能培养高徒,高徒又能促进名师。文翁石室的教师不仅道德高尚,学识渊博,而且善于施教,艺术性强。学生听课,如坐春风。“师资高”,成为文翁石室的突出特色。

其二,是“学风严”。首先学校招生是“择优录取”。文翁石室不是为贵族子弟开设,由于“择优录取”,进入学校的多是一般老百姓的子弟,体现了“教育平等”。文翁办学十分注重让教育“回归生活”。一方面,要求学生刻苦读书;另一方面,强调参加社会锻炼。要关心民间疾苦、政策实施。“学风严”,不仅体现在“攻读经典”,而且体现在“社会实践”。

文翁任蜀郡太守期间,一方面“修兴水利”,将都江堰灌溉系统扩大,“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千七百顷。”(《华阳国志》);同时,又“兴办学校”,重视人才培养。兴修水利以发展经济,兴办学校以培养人才,两者实为相关互补。经济发展了,才有基础培养人才;同时,人才培养了,才会有力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互为因果。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不仅有促进“物质文明”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有促进“精神文明”的功能。班固在《汉书》中写道:“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好文雅”就正是“精神文明”的表现。

在巴蜀大地上,李冰治水,总结出科学原理:“深淘滩,低作堰”;文翁兴学,总结出教育原理:“师资高,学风严”。所以,我认为,在巴蜀文化中,获得世人公认、经久不衰、影响深远的“两大亮点”正是:

李冰劈江灌天府,深淘滩,低作堰。

文翁兴学智巴蜀,师资高,学风严。

文翁是“科教兴国”的典范。在当代,我们要“科教兴国”,理当向文翁学习。在纪念文翁办学2145周年,改新制100周年之际,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文翁兴学的现实意义正在于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科教兴国”的重大意义,从而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