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川大 > 正文


郭沫若在四川大学的求学生涯

发布时间:2017-01-19      点击次数:


郭沫若在四川大学的求学生涯

李朝鲜 李建华

“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这是四川大学培养造就人才的目标,也是中国文坛巨匠、史学泰斗、川大杰出校友郭沫若的真实写照。1910年2月,郭沫若进入四川大学的前身——四川高等学堂就读,1912年考进四川高等学堂理科。在这里他迈出了投身革命、扛起中国文化大旗的第一步。郭沫若先生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将卓越才华奉献给了他深切热爱的祖国,是“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的四川大学的骄子,是川大学子推进民族崛起和社会进步的生动体现。

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在“绥山高,沫水清,茶溪野畔稻青青”的四川省嘉定府(今乐山市)乐山县沙湾镇。这位对旧中国充满叛逆精神的文学泰斗的乳名文豹,号尚武,学名开贞。“沫若”是笔名,取自故乡的两条河——沫水(大渡河)与若水(青衣江),意为不忘故土养育之情。

旧式的教育、误人子弟的先生和“眼界如井蛙”的嘉定府,成了才华横溢的少年郭沫若在求学道路上的羁绊。“泛泛水中流,迢迢江上舟。长夜鼓波澜,助之万里游。”1910年2月,郭沫若从水路来到人才荟萃、学术集中的省城成都,探寻学海之瑰宝、治国之良策、救民之真谛。他顺利通过国文题《士先气质而后文艺》的测试,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四川名校——成都高等学堂。

“万户千门入画图”的成都素以富庶繁华著称于世。秀丽的山水、富庶的物产、古朴的文化、优雅的环境,这些极具魅力的城市风物人情,吸引着历朝历代文人墨客,以致有“自古诗人例到蜀”的说法。郭沫若与周太玄、李劼人、王光祈、魏嗣銮等同学,课余饭后,时时登望江楼远眺、临武侯祠扼腕、沿浣花溪咏怀、赴草堂寺明志,徜徉于芙蓉国度,迷恋于名胜古迹,沉醉于赏景赋诗。阳春三月,金柳随风轻摇,条条弄碧。这应该是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时节,而国运日衰却让心忧天下的郭沫若黯然神伤,毗邻学校的望江楼上多少诗人曾慨问滔滔锦江水,寄情荧荧江边灯火。面对列强欺辱、生灵涂炭,这柔笔弱墨,又怎能力挽狂澜?

四川高等学堂伴随着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救亡,始终与人民同甘苦,与祖国同命运,与社会同进步,始终引领着四川高等教育的发展。1911年初,国会请愿风潮传至四川,成都学界立即响应,由高等学堂发起召集各校代表在教育总会开会,活跃的郭沫若被推为出席会议的代表之一。大会通过议决:全市罢课,要求赵尔巽总督代奏清政府,敦促早开国会。这是郭沫若投身国家大事的第一次壮举。6月17日,成都成立了四川保路同志会。郭沫若奔走在激愤的人群中,慷慨陈词,为民请命,力主收回筑路权。9月7日,反动势力大开杀戒,请愿志士的鲜血洒满了成都街头。革命的激情、旧势力的残酷、志士的鲜血、街头巷尾的尸体深深地烙在郭沫若的心里,化作他心底对反动派永远的痛恨和人民无限的同情与热爱。

郭沫若常常被欣然赴死的邹容、徐锡麟、秋瑾、温生材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感动得热泪盈眶。那时的他深信只有这些不吝血肉之躯的革命党人才能拯救中国。他对革命党人甚是神向,“时常在幻想,不知道怎样才可以遇到一位革命党人”。他在生活中寻觅,在现实里找寻,可是却始终不曾找到一个他心目中的真正的革命党人。

武昌起义点燃了辛亥革命的燎原之火,各省纷纷响应,相继宣布独立,这让激情澎湃的郭沫若欣喜若狂。11月24日深夜,四川宣布独立的前夕,郭沫若和同学们已经等不及了,就先在自己的头上“革”起“命”来——把象征旧势力的长辫剪去。他们望着彼此“解放”了的脑袋喜不自胜。次日凌晨,激动得通宵未眠的郭沫若,又与同学们一起冲进校长室,把惶恐不安的学监都静阶的辫子,两剪刀干净利落地“革”去了。“绝代豪华富贵身,艳色娇姿自可人。花国于今非帝制,花王名号应图新。”在“革命成功万岁”的欢呼声中,清王朝终于走到了尽头。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中华民国诞生了,一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土崩瓦解。

民主革命的成功不仅写在人们逐渐展颜的脸上,也反映在许多人家门口张贴的春联上。年底,郭沫若回家度寒假,应乡亲们之请,撰写了三四十副反映民主革命成功的春联。其中一幅是:“故国同春色归来,直欲砚池溟渤笔昆仑,裁天样大旗横书汉字;民权如海潮暴发,何难郡县欧非城美澳,把地球员幅竟入版图。”

郭沫若的故乡沙湾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二百户人家居然也联合倡办了保卫团“观字营”,以维持地方治安,保卫民主革命的胜利果实。郭沫若的么叔是这支队伍的参谋,他则利用寒假之期充当了文牍,负责起草招兵买马的檄文等文案工作。队伍虽小,可是影响却很大,周围四五十里的劳苦大众都赶来请求为他们申冤报仇。郭沫若亲自参加了捕杀恶霸杨朗生的战斗,当他看到受尽杨家剥削的农民纷纷赶来助战时,便深切体会到这场斗争的重大意义。事隔三四十年之后,他还念念不忘保卫团的活动,并给予高度评价:“虽然说不上人民翻身,但把革命推进到了最基底层,倒是毫无夸张的事实。”可是不久传来坏消息:南京临时政府竟与北洋军阀袁世凯妥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反动军阀篡夺了。郭沫若说:“于是乎我们在家乡闹过的那一幕便成为悲喜剧了。我们自己被人告发,官司足足打了两年,打到省的阶段,才靠人事关系,和平了结了。”他感叹道:“兔走鸟飞又一年,武昌旧事已如烟。眈眈群虎犹环视,岌岌醒狮尚倒悬。覆车具在宁仍蹈,殷鉴犹悬敢受欺?伤心国势漂摇甚,中流砥柱仗阿谁!”

在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不久即将中学毕业,郭沫若毕业后当何去何从?从日本留学回来的长兄多次劝他进法政学堂深造,但他鄙屑宦途,拒绝了。他认为,救国最重要的方法乃是实业,而要创办实业就不能不学好数理,因此他考进了四川高等学堂理科。在这个以输入世界智识、创获现代智慧、光大科学文明、培育杰出英才为根本的良好环境中,郭沫若尽情地汲取着各科营养,贪婪地博采着众长。然而,“应该注重的数学有点畏难,心想轻视的文学却爱来引诱”。当他读了美国诗人朗费罗的《箭与歌》,便感觉着有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好象“悟到了诗歌的真实的精神”,从而孕育了“诗的觉醒”。在这段特殊的求学时期,文学与数学交融,诗歌的躁动和数理的理性交织,而这开启了这位后来的中国文坛巨匠的又一扇智慧之门,形成了又一个创新之源。

“肃杀金风犹未起,嗟哉时局令心寒。”曾经嗜血成性的军阀,摇身一变居然成了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窃取了千千万万革命志士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果实。从激情万丈地参与爱国反帝运动到投身民主革命,从摧毁旧世界的美好愿望到革命失败的痛苦迷惘,即便是这个浪漫主义文学家,也不得不重新思考革命的对象、方向和方式。郭沫若百思不解,异常苦闷,觉得在四川这个地方,已经无法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他“就好象囚在了群峭环绕的峡中”,必须穿破这个藩篱,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寻找答案。1913年10月23日,郭沫若怀揣着四川人民和母校四川高等学堂赋予的爱国壮志、兴国鸿愿,踏上了北去的航船,如同展翅的雄鹰,在斜风细雨中翱翔,在恶风浊浪中搏击。他穿过处处险滩的三峡,渡扶桑、写诗文、创学社、治史学、救危亡、为人民,书写了传奇的一生。

郭沫若在成都四川高等学堂的宝贵学习经历,使得他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在大革命时期他就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的滚滚洪流,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郭沫若在“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的四川高等学堂受到的知识灌溉滋润,使他的知识得以丰富、视野得以拓宽、意志得以磨砺,为成为中国文坛巨匠、史学泰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