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川大 > 正文


新中国皮革教育事业的一代宗师

发布时间:2017-01-19      点击次数:


新中国皮革教育事业的一代宗师——四川大学张铨教授

胡亚兰

四川大学皮革工程大楼大厅内,矗立着一座象征着四川大学现代皮革工业的开拓精神的铜像这是为了纪念我国皮革科技先驱、著名的皮革化学家、教育家张铨教授而建造的。张铨教授(1899.10.11~1977.11.2)曾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化工学院和成都工学院,是四川化工学院和成都工学院一级教授是我国皮革教育事业的一代宗师,我国现代皮革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最初的耕耘

“百年外侮,皆因中华羸弱,只有民富国强才能敌外侮,要民富国强,必先振兴科学,师夷之长技。而振兴科学的具体方法之一,就是搞工业,工业可以救国”。1919 年的“五四”运动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全国,也震憾着张铨的拳拳救国心。为酬“工业救国”的雄心壮志,他说服了父亲,退掉了娃娃亲,变卖薄田,筹足路费,考入燕京大学制革系。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

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局势动荡不安。燕京大学一批外籍教师纷纷离校回国,制革系两位美国教授(包括系主任温森教授)也先后离去,系里只剩下了张铨这位唯一的专职教师。这时,校方打算停办制革系。张铨心急如焚,向校长据理力争:在他看来,制革工业是我国大有希望的民族工业,亟待振兴,而当时燕大制革系是国内唯一有关制革专业的学科,是制革工业的摇篮,一旦被裁撤,肯定会极大地影响我国制革工业的发展。在师生一致声援下,校方同意保留制革系,并任命张铨为代理系主任。张铨先生在燕京大学耕耘了十二年,为我国制革业培养了一批高级技术力量,为我国制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出国深造

1937年,38岁的张铨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Cincinnati)大学制革研究系深造。在生活上,既要承担起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还要寄钱养家,张铨不得不节衣缩食,生活得十分清苦。在学业上,他必须在三年内通过多门学位课程考试答辩,进行上千次实验计算。但是他硬是以惊人的毅力出色地完成了学位论文,仅一年就取得了理科硕士学位。1940年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在辛辛那提大学制革研究系的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他的博士论文站在制革学前沿,深层次探索植物鞣革机理,研究中国五棓子鞣质、鞣酸与胶原结合,提出植物鞣质与胶原相结合系物理化学吸着作用的假设,并作了科学论证,为国际辛辛那提学派植物鞣革机理吸着学的创立,提供了开篇之作。1940年5月,张铨在美国皮革化学家学会第三十七届年会上宣读了他的博士论文,引起与会专家的热烈反响。

学成归国

张铨在美国留学时期,正值国内抗日战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940年,考虑到皮革是民用工业品,又是军需品,张铨婉言谢绝了老师和有关方面的再三挽留,几经辗转、历尽艰险回国受聘于成都华西协合大学和乐山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作教育部庚款讲座教授。当时,华西协合大学化学系开设纺织染色科和制革科。他又开设了制革工程和蛋白质化学课,同时继续植物鞣机理的研究工作。

抗战期间,内地制革化学品奇缺。张铨先生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进行开发植物鞣料等的研究。例如研究橡碗、桦树皮和姜头的鞣革性能,同时也研究裸皮的浸灰、浸酸、铬鞣、铁鞣、烟鞣等等。四川的山羊皮驰名中外,但是都是干板皮。他指导学生研究用工业盐或硫酸钠处理山羊皮再制成革,质量很好。他带领助手和学生撰写了《中国橡椀鞣质与皮粉结合的研究》、《胶原纤维的膨胀》、《羊皮保存之化学研究》等六篇研究论文。其中《中国橡椀鞣质与皮粉结合的研究》与辛辛那提大学罗拉博士等用鞣酸、坚木鞣质与胶原结合的继续研究得出的结论相同,这说明了即使在很困难的条件下,张铨先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处在世界水平。

创建第一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国家决定在泸州建立四川化学工业学院,设置皮革毛皮及鞣皮剂工学专业,委派张铨先生为建校副主任委员。他和他的学生徐士弘、何先祺等以极大的热情建成了新中国高校第一个制革学专业,并主持制定四年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教材,改建制革实验场,筹集图书资料等,完成了一整套基础建设。1954年5月,泸州四川化工学院与成都工学院合并,他任皮革工学专业教研室主任兼院务委员。1956年,他被定为一级教授。

曾任高等院校皮革工业专业课程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张铨先生很重视教材建设。1958年,他去莫斯科参加第三届社会主义国家皮革会议,带回了大量的教学资料;1961年,他受轻工业部委托主编了教材《皮革工艺学》;先后编著了《毛皮工艺学讲义》、《单宁鞣料讲义》、《皮革整理工程讲义》等大学教材。早在四川化工学院筹建制革专业初期他就重视图书资料建设,通过调剂和订购得到英美苏各国皮革期刊,又结合教学专题研究,翻译了大量资料。

在张铨先生的努力下,我国皮革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不断进展。但因为十年动乱,许多研究工作被迫停顿下来。他十分痛惜地说:“我最恼火的是技术落后了,我们被耽误了,中国皮革科学技术至今要落后几十年!”文革期间,张铨先生蒙受不白之冤和种种迫害,但他还是念念不忘发展我国皮革工业,坚定信念,潜心工作,为种种新法鞣革和皮革化工材料发展方向等课题研究,翻译了大量资料,撰写了不少论著。

术德兼修

张铨先生深知“学习理论-科学实验-指导生产,是培养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必由之路”,因此他提出“术德兼修,手脑并用”。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他常常跋山涉水,深入山区考察。早年,他先后调查了北平、蚌埠地区皮革工业状况,写了调查研究报告,提出发展皮革工业的建议。他还利用假期到张家口考察毛皮厂,到绥远、宁夏、陕西等省区调查皮革和植物鞣料资源,向各地建议设置皮革厂、毛皮厂,利用植物鞣料制革,开发各种资源和特产。他先后组织并指导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对云杉、冷杉、铁杉等树皮和橡椀浸提、浓缩、干燥的生产工艺研究,设计生产设备。这些研究为利用国家资源,解决军需、民用制革所需的考胶提供了依据。他经常带领青年教师和学生到成都、重庆、上海、河南各地制革厂参观实习,指导学生实地观察,动手操作。他还给厂方技术人员上课,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和制定技术操作规程。

1950年,张铨先生提出利用“天府之国”的丰富资源兴建一批化工厂的建议。次年,他率先在成都开办猪皮制革技术培训班,并亲自指导传授新技术新工艺,为推广现代化猪皮制革,发展我国皮革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此,成都市人民政府为张铨先生颁发了一面锦旗。1963年,他又带领青年教师和成都制革厂的同行一道,进行锆鞣底革的实用性生产试验。之后又马不停蹄递进行了黄牛面革酶脱毛新工艺研究,通过反复试验,成功地克服了松面,使得黄牛面革酶法新工艺获得成功。

他对学生谆谆善诱,严格要求,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科技骨干。有的学生后来虽然不在皮革界工作,但在蛋白质化学、生物化学、生物高分子、林产化学方面以及化工界都卓有成效,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张铨先生曾当选为成都市人民政府委员,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等。曾担任过中国化学化工学会理事、四川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还编写科普小册子,尽力为促进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作贡献。

张铨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求真务实的学术追求、不畏艰险的创新精神、为人师表的崇高风范是对四川大学“严谨、勤奋、求是、创新”校风的鲜活的诠释。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皮革教育事业的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