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川大 > 正文


发扬优秀传统,再创辉煌业绩

发布时间:2017-01-19      点击次数:


发扬优秀传统,再创辉煌业绩

冉光荣

当今四川大学社会科学欲求进一步发展,不能不对自身社科研究的优秀传统有一个明晰地确认,立足传统优势制定的繁荣之策,将会更加切合实际、更富生命力。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四川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有着非常优秀的传统。本校肇源于1708年成立的“锦江书院”、1875年成立的“尊经书院”,两者原本系四川国学的研究基地。1931年三校合并而成的国产四川大学,是对当时四川高校资源的有效整合,聚集了在川学术权威,体现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最佳水平。国立四川大学曾采取系列措施发展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研究,下略举三点:

一、聘名师、开设各课。

首任校长王兆荣竭力创造条件,聘请名家任教。如以国学专家向楚任文学院长、法学家吴君毅任校秘书长。以李培甫为中文系主任,何鲁之为史学系主任、张与久为经济系主任、谢盛堂为法律学系主任等。均属知名学者。至上世纪40年代末,中文系有曾缄、庞石帚等专任教授17名,史学系有徐中舒、蒙文通、冯汉骥等专任教授11名,经济系有彭迪先、张与久等专任教授10名,法律学系有裘千昌等专任教授6名。有名师便能开设名课。还在上世纪40年代,史学系开出课程达50多门。有的内容可谓新鲜,如历史哲学、历史地质学、人类学、俄国革命等。毕业生基本功甚为扎实。上世纪50-60年代,川大历史系是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人员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成立专门研究机构,组建各种学术团体,活跃研究气氛。

1940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文科研究所,分中国文学、语言学、史学三组,并开始招研究生。与此同时,组建各类学术团体,如“文艺研究会”,1935年即有会员30余人,出版《文艺月刊》、《半月文艺》。刘大杰、朱光潜、卞之琳等常予指导,老舍、叶圣陶、孙付园等应邀演讲。此会持续至1949年。此外还有经济研究会、史学研究会、教育研究会等,办有《经济月刊》、《史学月刊》、《教育》半月刊。登载师生论著,极有助于人才培养和精品成果的产生。

三、以“振兴西南文化”为己任,积极开展对西南地区的综合性调研。

早在1935年四川大学便成立了“西南社会科学研究处”,由校长在教授中聘任处长。下设社会经济组、人文组,前者调研社会经济,后者开展少数民族地区调查,搜罗蜀中文献,考察金石、古物等。1946年由校长兼任处长,又新建经济研究部。

学校鼓励师生进行实地调研,1933年叠溪大地震后,师生立即前往考察,史学系学生诸有斌为此遇难牺牲。四川大学对西南、尤其是四川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于川大注重社会科学建设,人文氛围浓厚,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甚有补益。1939年教育部举办全国专科以上学生论文比赛,川大合格者21名,居第三位。1940年第九届大学生毕业论文比赛,川大30名获奖,居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