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川大 > 正文


抗战川大 峨眉岁月(上)

发布时间:2020-08-27      点击次数:


馆长推介1939年,国立四川大学从皇城校区迁往峨眉山办学,历时近4年,1943年迁回新建成的望江校区,开始了四川大学办学的新纪元。峥嵘岁月,求学不易,一位当年的英俊学子在峨眉山完成了本科学业,他就是1943年川大文学院教育系第12届的毕业生胡淮珍老校友。2014年,我馆谭红副研究馆员用半年的时间多次采访了97岁高龄的胡老先生,这位学养风度俱佳的老校友勉励回忆,玉成了这份弥足珍贵的采访文稿。时光荏苒,岁月东流,20207月的一天,胡淮珍老校友在川大家中仙逝,享年103岁。川大峨眉山时期最老的学生走了,愿他在另一个世界岁月静好,永享太平。

谨推此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愿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3A1C0

1:李言荣校长看望101岁的胡淮珍老校友


告别皇城  动迁峨眉

四川大学1939年迁校峨眉山,至今(2014年采访时)已是75年前的事。

1939年入校,当时因为抗日战争,国立四川大学所在的皇城校区处于成都市中心地带,校长程天放为了避免日机轰炸以及地方军阀、士绅的干扰,所以把学校迁到了峨眉山办学,我四年的大学生活都在那边,对学生在峨眉山校区的情况比较清楚。

当时,川大文学院、法学院在市中心的皇城校区,理学院在南较场,农学院在城东郊外的望江楼。19396月,除了农学院未动,其余文、理、法学院都陆续迁到了峨眉山。在伏虎寺、万行庄、鞠槽、报国寺,还有报国寺附近的庙宇如善觉寺、雷音寺等,都分布着学校的教室、宿舍和办公地点。

师生们在峨眉山的生活是与世隔绝、简单枯燥的,但是目之所及处,秀峰环列,林深谷幽,云岚飘忽;庄严寺庙,或藏于幽谷,或显于峰梁,或悬于岩壁;春夏季节,野花遍地;秋冬降临,银装素裹;身临此境,师生们自觉心胸空明,如临佛境,如入神界,在世俗喧嚣之外,觅得了一方远离尘世干扰、潜心学问、修身养性的净土。

24EE3

21930年代搬迁峨眉山之前的皇城校区大门


安营扎寨  潜心办学

为了解决上课的教室问题,学校在伏虎寺大殿左右园林的地坝上分别修了四排草屋木结构房屋,每排各有三间教室。图书馆是设在伏虎寺正门外左边一个很结实、宽广的大草屋内,借阅书的师生是很多的。大礼堂是一个林、木配搭结构的大草棚,与图书馆相邻,但很少在这里开过大会。在报国寺与伏虎寺之间有一块小平地,修了仅有的一个篮球场,供课外活动锻炼之用。

为了解决教职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1940年春,在报国寺左边的红珠山小堡下成立了“报国小学”,附设幼儿园,校长由教育系的一位姓蔡的女讲师担任,教师由老师们的夫人担任,这些师母们都曾受过高等或中等师范教育,她们的慈爱之心,令人敬佩。

1941年夏,在报国寺对面,创办了“川大师范学院”,院长是文学院教育系教授、哲学专家黄建中,院内设教育系(原文学院教育系并入)、理化系、数学系、公民教育系、地理系等。

1941年秋天,在报国寺门外空地上成立了“川大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外国教育史专家普施泽教授担任校长,有文、理学院的助教、讲师负责中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既为师范生提供了教学实习场地,又为报国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之所。

1942年春,“文科研究所”成立(重点是中文专业),由四川名儒、著名文学家、文学院院长向楚教授担任所长。“理科研究所”(重点是化学专业),由留日化学专家、化学系主任杨秀夫教授担任所长。

2CEA6

3:报国寺(抗战时期国立四川大学教职员工宿舍)


风雨飘摇  弦歌不辍

当时,校本部、教务处、总务处、训导处设在伏虎寺,校长程天放住在报国寺,每天乘坐在特制的滑竿上,由4人轮流抬着去伏虎寺办公,在路上碰到师生也不打招呼。学校的老师都是步行去上课,包括资历很老的向仙乔、邓只淳等老教授,都不坐滑竿。

老师们在峨眉山区的日常生活平淡、清苦,但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却非常认真。伏虎寺常年处于浓雾、雨水包围中,夏季滂沱大雨,冬季大雪纷飞,老师们常常要拿着手杖,绑上沉重的防滑鞋,穿过丛林,越过悬岩,经过凸凹不平的泥泞羊肠山路,再登上五、六十步的高石梯子,才能进入伏虎寺。在擦去脸上、头发上、衣服上的雨雪后,老师们笑颜悦色地走进教室,先清点完上课学生数,接着把讲授内容一版一版地写在黑板上,必要时作些口授。学生们必须迅速抄下板书的内容,因为当年很少有统一的教材,又没有印刷讲义的油印设备,全靠老师的板书内容和指定的必读参考书。各门课程的期终考试,实行闭卷考试的比较少,多门课程实行开卷考试,写读书报告。老师们都很耐心地对学生写的读书报告(或读书心得)一篇一篇地评阅记分。

392E7

4:伏虎寺(抗战时期国立川大校本部和文学院、法学院所在地)


罗汉堂”变成女生院

住在伏虎寺大殿里的学生也就几百人,当时学生衣食住行很朴实。男学生一般都穿长衫,学生服,还有瓜皮帽,大部分不带帽子。女生都穿素色旗袍,素色短衫、短裙,素色袜子,青色平地步鞋,不美容,一律本色面目。伙食由学校办理,也有私人工友或当地农民办理,由学生决定在哪里搭伙,山上条件有限,少数人还住在农民家里。

女生院设在伏虎寺大殿左边的一个独立四合院里。这个院子也叫“罗汉堂”,内有五百罗汉,均是木质雕刻的,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有喜、有笑、有怒、有忧、有善良、有威猛……凡是人间表情,在这里几乎都能看到,尽管它们表情不一,但内心善良,都是有一个共同愿望,济人度人。有趣的是,把“罗汉堂”作为女生院,不免让人忍俊不禁。

149B9

5:峨眉山时期国立川大中文系第8届毕业生(1939年)


胡淮珍(口述)

谭 红(整理)

图片来源:四川大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