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川大 > 正文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元奎教授散记(中)

发布时间:2020-11-05      点击次数:


川大图书馆的“报林之父”:在刘元奎老师的职业生涯中有一件事至今为人称道,那就是川大报林的创建。

1987年夏季,原四川大学图书馆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当时,纸本文献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报纸是大众获取咨讯的重要来源。那一个历史时期,许多旧报纷纷复刊,新创办的报纸层出不穷,报业之兴旺发达,前所未有,堪称中国报业的“黄金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报纸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读报甚至可以说是许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每日不可或缺。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广大读者的需求,时任馆长的刘元奎老师决定在馆舍外面设立一个公共阅读空间,集中展示国内主要报纸,给读者提供更多的阅读方便。建成后的读报园地不仅地势宽敞,环境宜人,而且为玻璃橱窗配备了照明和防雨设备,报纸种类众多,大约有50多种(包括英文版报纸),海量信息聚于此处,人们可以各取所需,一下子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8604

图1 刘元奎老师在川大报林(2019)


有趣的是,为了给这块新开辟的读报新园地取个合适的名字,还颇费了点心思。刘老师回忆,他当时为斟酌用名辗转难眠,甚至连续几天早早醒来,若有所思。直到有一天灵感来临,他想到西安有碑林,云南有石林,川大这片读报园地就叫“报林”吧!刘老师把这个想法告知当时的主管校长隗瀛涛教授,得到隗校长的赞赏和首肯,于是,川大“报林”得以正式命名。

这片应运而生的“报林”生气勃勃,丰富了师生的业余生活,不少同学投书川大校报表达对“报林”的喜爱和支持。时隔多年,报林成为许多师生美好的回忆,现任川大图书馆副馆长张盛强老师说:“我现在仍清晰地记得,当年自己读大学时,每天骑自行车从宿舍到图书馆报林阅读报纸,就像现在阅读微信一样,是每天必做的功课”;当年在川大攻读新闻学的研究生张同学已经成长为新华社某省分社负责人,他专门给刘老师写信,称赞“报林”是他学生时代“放飞思想的自由之地”;还有一位年轻教师,因为长期在“报林”读报,自己也萌生了写文章的念头,后来他将陆续发表在各种报纸上的“豆腐块”文章,整理成厚厚的剪报,赠送给刘老师,以示对他的谢意。

寒来暑往,春华秋实,报林边一排白玉兰树已长到图书馆三楼高了,“报林”也经过几次扩建、整修、改造,它伴随着川大图书馆的广大读者走过了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变迁和国家的兴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如今,大多数人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一个ipad阅读和保存报刊上的知识信息,报刊的出版发行方式也从单纯的纸质版变为电子版和纸质版并行。即使在这个自媒体发达的今天,“报林”仍然伫立在美丽的校园,仍然是一个阅读、交流和散步的好地方,它是一代川大人抹不去的时代记忆和生活痕迹,已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一个符号,一个地标,我相信,它更是刘老师心中的美好情结和永恒的回忆。

珍惜人才,堪称“伯乐”:几十年过去了,人们说到“77级”仍然赞不绝口,因为那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天之骄子”,也是世人心目中“优秀人才”的代名词,后来担任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的陈力教授便是川大“77级”中出色的一员。从1977年到1988年,陈力在四川大学完成了本硕博学业,可谓“十年磨一剑”,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驰骋学术的疆场一展宏图时,却遭遇当头一棒,他的留校名额被不确定的因素搁置,工作竟一时无着落,要知道,陈力是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先生培养出来的第一位先秦史博士,原本应该是位不可多得的珍稀人才吧?时隔多年,陈博士回忆自己的这一段经历说,当时的自己由于没有思想准备,其处境“惶惶如丧家之犬”,一下子跌入人生的低谷,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命运总是在关上一扇门时会打开一扇窗,自己在这样极度失望和沮丧处境中遇见了一位“贵人”,他就是刘元奎老师。

“博士找不到工作”使陈力成为一时的“新闻人物”,刘元奎老师当时是川大图书馆常务副馆长,主持全馆工作,这意味着他有人事决定权,当时他并不认识陈力,但得知一位优秀的历史学博士被“搁浅”的境况后,深感痛惜,觉得这样的“一等人才”找不到工作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自己有责任“干预”,于是,刘馆长主动找陈力了解他的求职意愿,仅仅一次谈话之后,刘馆长就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把原本已经决定留用的自己培养的一位研究生另作安排,毅然决然接纳陈力到校图书馆工作,这是一次雪中送炭的援助,也是“千里马”得“伯乐”之识的美好相遇,惶惑之中的陈博士终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21F9D

图2 刘元奎老师和陈力教授重逢于川大


由此,陈力成为了“文革”后第一位到图书馆工作的博士,这引来图书馆同人极大的好奇心,人们私下议论纷纷,甚至好多同事都忍不住悄悄到陈力工作的古籍部去“窥视”这位“落魄的秀才”,结果很多馆员发现,这个博士他们早已熟悉,原来陈力是一位用功甚勤的优秀学生,历来就是图书馆的常客。路遥知马力,事实也证明,陈力是一匹实力雄厚的“千里马”,他的事业从川大图书馆起步,刘馆长是他的幕后推手,陈力从此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事业蒸蒸日上,他不仅凭自己的才能成为川大历史上最年轻的图书馆馆长,后来驰骋京城,成为了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成长为学界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文献学和历史学专家。2020年的盛夏,又有好消息传来,陈力教授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从李克强总理手中接过了镶嵌着国徽的大红聘书。

时至今日,陈力业已退休,这位当年的年轻学子、今天的优秀学者荣归故里,继续在母校川大发挥余热。这段“千里马遇伯乐”的古韵雅事仍然在校园中传颂,陈力作为当事人回忆陈年往事,仍然念念不忘当年刘元奎馆长的知遇之恩,称他为生命历程中的一位“贵人”。其实,所谓贵人,也许就是孔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刘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爱护晚辈、珍惜人才、真诚助人的长者,这也是他人格和秉性中固有的东西,美好而充满正能量。


文/谭红

图/四川大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