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川大 > 正文


院系调整口述史之回忆四川化工学院皮革专业

发布时间:2022-05-12      点击次数:


张扬,1929出生,男,浙江仙居人,九三学社社员。1959年毕业于华西大学,留校任助教。1960年于成都工学院研究生班毕业。1952年10月起历任四川化工学院、成都工学院、成都科技大学和四川联合大学皮革专业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1995年退休。四川省第五、六届政协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理事、精细化工专委会副主委,中国皮革协会科技委员会顾问。


口述:张扬

采访:刘乔

时间:2014年3月11日

地点:四川大学新南村宿舍

记录、编著:刘乔

我国古代制革有着不小的成就,可是到了现代却远远的落后了。1921年北平燕京大学开设制革系,开始为我国培养皮革工业的人才,这批学生中一部分成为新中国老一辈制革专家。1940年张铨博士从美国辛辛那大学制革研究系毕业回国,到抗战大后方成都的华西协合大学任教。华大于1936年在化学系开设制革课程,1941年张铨教授担任华大化学系制革组主任,指导学生开展植物鞣质、鞣法的研究,进行胶原纤维的膨胀,羊皮研究之化学研究等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果。抗战胜利后,皮革工业饱受摧残,华大经费困难,制革组科研费用没有来源,到1948年连助教都没有了。

1C83C

华西协合大学化学系皮革实验室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皮革工业,国家决定大力培养皮革人才。1952年秋,开始院系调整,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决定将省内大专院校的化工系组成四川化工学院,地址在泸州原川南行署大院。9月初,张铨教授曾受邀去重庆参加西南文教部的会议,讨论院系调整的问题。得知要成立皮革专业,回到成都,他即着手准备。从成都搬到泸州,消息更加闭塞了,实验室、实验工厂都要从头开始,困难较多。他和学校订购的美国皮革杂志由于抗战时日军的封锁,海路运输困难,只断断续续的收到几期,解放后更是与美国师生断了音讯,对国外皮革科技发展的了解还停留在40年代,所以要办好新专业还有许多为难之处。10月初,西南文教部的调令下达,聘张铨教授为四川化工学院建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时间很紧迫,10月下旬就要到泸州上任。他首先将他在美国收集到的制革资料、美国三年的学习书籍和笔记,在华大讲课的教案、科研资料等等整理打点;其次将所有的家具杂物贱卖处理掉;最后办理化学系主任的移交手续。他还去图书馆借了一本馆藏的制革书——《制革现代实践》(The modern pratice in leather Mnufacture),这是一本1941年美国出版的由美国制革学始祖J.A.卫尔逊著的书,它是当时国内能看到的最新制革书籍。10月底他带领何先祺、张扬、郝钦明到了泸州。何先祺是制革助教兼皮革研究院长,张扬是化学系助教,他们均学了制革课程,毕业论文也是制革课题。

176354

四川大学1952年10月院系调整调往四川化工学院教职员工名单

24A86A

张铨教授

四川化工学院皮革教研组的教师只有10人,主要有华西大学的张铨教授、何先祺、张扬,川南工专的徐士弘教授、肖汉臣、吴永声,川北大学的蒋延芳,乐山技专的李茂根、周弋心、朱传铭。

学生以四川大学化工系、重庆大学化工系、西南工专、川南工专和乐山技专的为最多。化工学院学习苏联的经验不分系,设置皮革、造纸、酸碱肥料无机物和食品(制糖)四个专业。化工系一二年级的学生就分到四个专业学习。皮革专业就有了革本一、革本二两班学生,每班30名。川南工专和乐山技专是三年制的专科,西南工专是五年制的专科,三年级的学生和五年级的学生即将毕业,也分在四个专业,于是,皮革专业还有一班专科毕业班60多名学生。皮革教研组的首要任务是制定教学计划,包括课程开设及其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的制订。同时,还要考虑专科班的教学。因为专科班在1953年6月毕业,在学校学习只有8个月。于是,徐士弘教授给他们讲授制革工艺学,张铨教授讲授单宁鞣料和皮革整饰课,周弋心助教讲授制革机械等课程兼赶写讲义,最后两个月还到重庆制革厂实习。

制订教学计划时,首先学习的是苏联的教学计划。莫斯科轻工业学院设置了皮革毛皮鞣皮剂专业,教育部有一套这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印发给我们学习。于是,我们这个专业也改称皮革毛皮及鞣皮剂教研组,我们平常还是叫皮革教研组。张铨教授是皮革教研主任,他带领大家根据我们的情况来讨论专业课程的设置。例如,鞣皮剂的课程主要是铬鞣剂(三价的碱式硫酸铬)和植物鞣剂(植物单宁,俗称栲胶)的生产。我们学习制革课,只讨论三价铬盐和植物单宁的化学成分,可是对制造固体铬鞣剂和植物栲胶却是一带而过。所以,对苏联的教学计划还要进行修订。教学计划有关基础课、基础技术课由教务长召集有关教师来制订,全校各专业统一执行,教研组就不管了。

要学习苏联的科学技术并教给学生,首先要求教授会俄文,能阅读俄文专业书籍和资料。可是全组人都是俄文文盲,只有徐士弘先生会一点俄文。原来他在解放初买到一本英文写的俄语文法书,他从这本书学到了基本语法,虽然看起来很吃力,但是凭借他的专业知识和俄汉字典能够看懂。他在外文书店陆续买到《地方工业工厂的皮革制造》、《制革工作者手册》等6本俄文书籍。他坚持慢慢翻译出来,由轻工业出版社出版。1953年2月,为了提高教师的俄语水平,以便更快地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学校组织了30多名青年教师到重庆俄专突击学习俄语一个月。在重庆俄专,我们每天上午上课,下午自习记单字,有俄专的学生辅导,纠正发音,晚上复习。除了学习俄语语法外,要求每个学员每天能记住100个俄文单字。俄专老师还将清华大学创造的循环记忆法教给我们,以便快速记单字。一个月下来,学会了基本语法,记住了3000个常用单字,回校后巩固一段时间,借助字典可以看专业书籍了。1953年底,教育部寄给学校一本莫斯科轻工业学院切尔诺夫教授主编的《皮革工业学》。它是苏联高教部审定的高等学校教科书,是我们看到的第一本皮革书籍。教研组决定请徐士弘先生负责翻译,吴永声和张扬各翻译一章交给徐先生修改。译稿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1956年、1957年分上下两册出版。1953年3月中旬在重庆学习俄文的教师回校后,学校中又开展学习俄文活动。我们把俄专给我们的讲义印出来发给组内教师学习,也传授了循环记忆法记单字。很多教师也能够借助字典慢慢看俄文专业书了。何先祺老师后来买了一本苏联的《皮革与鞣剂生产的化学分析检验》。他将此书翻译完,由轻工业出版社于1959年出版。

6F7C5

何先祺教授与前苏联皮革专家

接着就是建立制革分析实验室和实习厂了。实验室由何先祺老师负责提出所需购置的玻璃仪器,很快就建成了。实习厂问题就大了。教务处有人提出制革实验室可不可以用小皮块在烧杯中试验。张铨教授当即予以否定,坚持一定要有场地让学生亲手操作。于是,在学院东边隔一条巷子,与造纸实习工厂相邻的院子建立皮革实习厂。院子后面有约两百平方的空地,搭上草棚,作为实习厂。棚子东边挖了两个池子做浸水、浸灰池。旁边放置去皮肉的工具和设施。棚子中间放有两排木案,供学生配制铬鞣液和硫酸化油实验。西边还有一排手工磨皮出光的木案和手工铲皮架。最西边是四个直径约1米的小转鼓。实习厂由朱传铭负责筹备,技师郝钦明和技工英云凡协助。小转鼓由周弋心设计监制。从1953年秋季开始,革本三学生就在这个厂内实习了。

1953年冬,有一台轻革打光机从成都运到学校。原来这台机器与我父亲有渊源,他在华西化学系皮革组时,于1949年初得到农复会的一笔钱作为皮革研究费用成立了皮革研究所,聘请何先祺为制革助教兼实习厂厂长。实习厂开始试制牛面革、水牛底革和山羊皱纹革(摩洛哥革)。我父亲计划试制锦羊革,于是向英国Turner公司订购了一台轻革打光机。成都解放后,华西协合大学不久即被政府接收,改为华西大学。而化学系皮革组又调到了泸州四川化工学院。这样一系列的变动,使得这台机器最后终于找到了买主,到达四川化工学院皮革教研组实习工厂。这台机器就安装在一间屋子内,空转开动过几次给大家看看。因为没有人会操作这种机器。不久学校又收到从天津运来的4台机器。一台轻革打光机,一台重革摆动式打光机,一台虎口式拉软机和一台磨革机。这四台机器是燕京大学制革系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购买的美国制革机器,供学生实习用。院系调整时,燕大化工系调至天津大学,这些机器也调到天津大学,天津大学没有制革课程,这些机器就空置在那里。幸好当时高教部一位科长叫于世贯,是燕大化工系主任,他曾是张铨先生的学生,院系调整时他调至高教部工作,他知道四川化工学院有皮革专业,所以高教部就将这四台机器调至泸州。1956年7月实习工厂的这五台机器和四台小转鼓都拆了,运至成都工学院皮革实习工厂内安装好。1958年7月学校大办工厂,皮革教研组也将实习厂改为制革工厂。何先祺厂长带领学生在实习工厂旁边搭了个草棚,地面为三合土,挖了两个浸水浸灰池,还再招了两名技工,一共三名技工一名技师,进行小量生产。由于只生产猪面革,所以六台机器中,只有磨革机、拉软机和四台小转鼓经常运转,而英国造的轻革打光机和重革打光机都没有开动过。1978年前后绵竹制革厂要生产底革,打听到学校有台重革打光机,就来学校请求支援给他们,于是这台重革打光机就调到绵竹了。现在皮革系已经盖了大楼,实习工厂也拆了,原来的2台美制斜台轻革打光机和拉软机和一台英制平台轻革拉软机都陈列在校园内供人们怀念了。

388CF

轻革拉软机

皮革的教学计划制定了,课程的讲义也分别由张铨、徐士弘两位教授编写好,开始给学生上课了。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也有了雏形,有待逐年充实,接着就是考虑图书、资料的问题。前面介绍过,抗战时期,由于日军封锁,加上四川又处于内地,交通运输很困难,所以华大图书馆只有几本英美皮革书籍。早期皮革刊物每年只收到少量几本,后来完全没有了。教学科研的参考资料成了问题。在泸州的四年,只有几本俄文书籍和两份俄文的《皮革制鞋工业》刊物和《皮革科技快报》,《皮革制鞋工业》刊登苏联的科研文章,《皮革科技快报》则摘译英、美、德、法等国家的皮革科技文章。这样我们对国外皮革情况有些许了解。

1955年3月张铨教授和我带领51级(原革本二)学生在上海实习时,遇见浙江大学钱人元教授,曾提到我们学校没有国外的皮革杂志。钱先生说浙大有两套,一套是美国皮革化学家会志,另一套是英国皮革化学家会志,都是全套,从创刊号开始。于是我们回校后,立即向学校反映,请求高教部与浙大协商支援我校一套。结果学校果然收到浙大支援的一整套英国皮革杂志。

1955年四川化工学院与成都工学院合并,称为成都工学院。8月27日举行合校典礼。因成都工学院新校舍尚未建成,我们仍留在泸州,称为成都工学院泸州分校。次年7月,52级毕业后,我们从泸州迁到成都。这次搬家,教研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全部图书、仪器、设备都迁到工学院。校内新建了实习工厂,就连我们在泸州的家具、用具都由学校迁回成都。

95E59

化工学院教学楼

75C79

化工学院全景

文:刘乔

图片来源:四川大学馆藏档案、受访者张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