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953年四川大学师生为欢迎志愿军英雄而修建的新校门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东大门位于九眼桥通往望江公园的路上,这是国立四川大学时期的正校门,最初修建于1943年,当时只是一个临江而设的简易的门。在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时期和文理法等学院1943年刚从峨眉山迁返成都时,学校是没有围墙的一座开放式大学。1953年,在迎接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来校访问之前,四川大学才真正有一个比较像样的校门。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校门比较小,四川大学原子核物理研究所建设过程中大型设备运输对大门造成一定的损坏,又新修了校门。今天,面对千年流淌的锦江之水,几经重建的素朴厚重的东门沐浴着一道道清晨的霞光,迎来一届届莘莘学子,送走一批批栋梁之才。
在校门西北一侧,就是有“中国高校第一馆”之称的四川大学博物馆和自然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是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现在的博物馆大楼建成于2005年5月,总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人文博物馆现有各类藏品八万五千余件,因综合性强、精品荟萃、地方特色浓郁而享誉海内外。自然博物馆现有动物标本八万余号,植物标本五十余万件。
四川大学历史博物馆和自然博物馆肇端于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自收购第一件校钟开始,1914年美国人戴谦和等在华西协合大学开始筹办博物馆。创业之初,经费有限,进展迟缓,标本多为戴氏所采集,或为热心人士所捐赠,尤其得到陶然士和叶长青两位美国友人的合作,收藏渐为可观。1929年,博物馆开始主持编辑出版大型世界性学术刊物《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至今仍是世界各国研究中国西南地区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动植物分类学等学科的学者推崇的重要参考文献。到1931年,博物馆已有标本六千余件,储藏陈列于华西协合大学赫斐院。
图为毕启校长在华西博物馆中
20世纪30年代国立四川大学博物馆开始筹建。在四川和西南地区每一个田野考古的现场,几乎都有四川大学博物工作者辛勤耕耘的身影。1933年,成都《国民日报》记者曾盛赞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收藏珍贵之历史遗物甚多,永为西南最完善之博物馆”。1941年国立四川大学收藏的文物转入四川省博物馆。有资料显示,1941年至1947年,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馆藏文物己有3万件,来馆参观的人次不下数十万。博物馆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宋美龄、宋霭龄等人参观时的签名簿。在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中,华西大学博物馆纳入四川大学。博物馆常设考古学陈列馆、石刻艺术陈列馆、民俗学陈列馆、民族学陈列馆、书画艺术厅、古代瓷器厅、古代服饰艺术厅等基本展馆,以书画、陶瓷、美术雕刻以及民族文物、民俗文物等方面的收藏最有特色,称誉国内文博界。1955年4月29日,四川大学校友郭沫若来校参观博物馆。当时,博物馆已调整到四川大学,但还没有搬迁,仍在华西大学校内。郭沫若高度赞赏博物馆的展览和藏品,为博物馆挥毫题辞:“收藏颇为丰富,闻系积四十年之力而得此,殊非易易。望善于加以保管,并加以有系统的研究,对中国文化史将有适当的贡献。”
图为郭沫若到博物馆参观时题字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大学博物馆与著名的三星堆古遗址之间有着难以割断的渊源。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它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1929年春,农民燕道诚祖孙三人最早在四川广汉月亮湾,今天被称为三星堆的地方发现了一批玉器。一时,大批古董商云集广汉,当地百姓争相发掘玉器。广汉县县长罗雨苍当即下令保护月亮湾遗址,不准自行乱挖乱掘。1934年3月初,罗雨苍县长以县政府的名义邀请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葛维汉和林名均前往发掘遗址。
1932年华西协合大学聘请葛维汉教授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课程,并出任博物馆馆长。在30多年研究活动中,葛维汉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对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首次考古发掘。1934年3月16日,发掘工作正式展开,80名士兵日夜保护发掘工作队发掘现场。终因“邻近匪风甚炽”,发掘工作只进行了10天便告结束,开出数条探沟,共获得各种玉、白陶器600多件。当葛维汉和林名均将这些文物全部移送县政府过目时,罗雨苍县长慷慨地把它们送给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进行研究。当地驻军陶宗伯旅长将燕道诚售出的5件玉斋赠与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燕道诚本人还将珍藏数年的一件大石璧和玉刀等无偿捐献田米。于是,四川大学博物馆得以珍藏三星堆最早的一批文物至今。
图为四川大学博物馆馆藏燕道诚捐赠的大石璧
四川大学博物馆声名卓著,同在一幢建筑的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也是历史悠久,馆藏量居国内高校同类博物馆前茅,有动物标本8万余号,植物标本50万余份。其中,动物馆由原四川大学动物标本室和华西大学自然博物馆的一部分于1952年合并而成,最早的标本采集于1908年。目前,在馆藏动物标本中,既有珍贵的模式动物标本、珍稀濒危动物标本,例如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扭角羚、华南虎、野驴、绿尾虹雉、红腹锦鸡、白腹锦鸡、白颈长尾雉、白冠长尾雉、白鹇峨眉亚种、绿孔雀、褐马鸡、扬子鳄、巨晰、蟒蛇、大鲵、中华鲟、胭脂鱼、马湖鲤、深沟杜拉蚓、西阳环毛蚓等;又有国际间交换、赠送的珍贵标本,例如袋鼠、鸭嘴兽、鸸鹋、食火鸡、犀牛、斑马等。很多标本的野生种在自然界中已很难见到,属于无价之宝。
植物馆是由中国植物学先驱、原国立四川大学生物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钱崇澍1935年创建,后由被李约瑟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植物学家”的方文培发展壮大。植物馆中,经过研究发表的植物新种模式标本有1000余份。20世纪50年代,四川大学植物馆被收入《世界著名植物标本馆专集》,是世界重要的植物标本馆之一。
1952年,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华西协合大学部分专业和博物馆一并并入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全部藏品、图书资料、人员设备均划拨四川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历史博物馆”和“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60年代中,四川大学历史博物馆划归历史系代管,更名为“四川大学历史系博物馆”。1984年,历史博物馆由历史系分出,正式命名为“四川大学博物馆”,直属学校领导,由著名考古学家童恩正教授出任馆长。此时博物馆藏品已达四万余件,馆址设在学校东南区绿树浓萌下的文史楼。由教育部拨专款,改造陈列,开僻了民族学、民俗学、藏族艺术、书画、石刻艺术、教学参观等六个陈列室。1992年,博物馆从文史楼再度迁至原四川大学图书馆址,这座具有东方古典式风格的博物馆主楼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傍十亩莲池,环茂林修木,青砖筒瓦,画栋飞檐, 上书郭沫若先生题写之“博物馆”三字,环境优雅宜人。此时,博物馆的陈列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新发展,共设有石刻艺术馆、民族学馆、藏族艺术馆、民俗学馆、道教历史文物馆、瓷器馆、书画馆、早期三星堆文物馆等九个展馆。
2005年,在校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多方努力下,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竣工落成,坐落于学校望江校区风景秀丽的锦江河畔,占地面积约15,000M2,展区面积近10,000M2。博物馆规模宏大、文物藏品类型丰富,含石刻、书画、陶瓷、青铜器、古钱币、古印、刺绣、漆器、拓片等几十个门类,其中尤以书画、陶瓷、美术雕刻以及民族文物、民俗文物等收藏最具特色,更因其藏品较完整地保留了西南地区各民族之历史民俗风物而称誉国内文博界。此外,博物馆还藏有来自全球各国文物藏品4,000余件。2010年5月,经核定博物馆藏品数量为54,731套,83,961件。
图为四川大学博物馆
博物馆内设有4层展区,包括石刻艺术陈列馆、民俗学陈列馆、民族学陈列馆、考古学陈列馆、书画艺术厅、古代瓷器厅、古代服饰艺术厅等基本展馆,共展出文物近2,000件,说明图版400余幅。展馆设计新颖,陈列特色鲜明,充分利用现代声、光、电等技术手段辅助展示,营造和谐、均衡、富有个性且独具魅力的空间氛围,传达不同文物的历史内蕴。四川大学人文历史博物馆已成为全国高校中最重要、最知名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
图为四川大学博物馆民俗文化展厅
2019年9月,四川大学与成都市政府合作,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市校双方资源优势,启动四川大学博物馆和自然博物馆的升级改造及四川大学博物馆群建设工程。四川大学学博物馆群位于望江路,包括“综合博物馆区、“研学博览区”和“小型博物馆区”。目前正在加紧建设的综合博物馆区,由改建四川大学博物馆、自然博物馆两馆,新建一个3万平米的博物馆和一栋高87.4米的综合科研楼三部分构成。
图为四川大学博物馆群鸟瞰效果图
按照规划,四川大学博物馆群项目规划范围为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东门片区,主要建设内容为打造“四区一带”开放型市校共享公共文化空间,即综合博物馆区、小型博物馆区、研学博览区、博览文创拓展区,以及滨江博览文创带。除了已处于施工阶段的综合博物馆区外,占地约32亩的研学博览区,将通过改造滨江楼、文科楼的建筑立面,拆除川大围墙、提升博览功能,形成科研博览、教学办公与滨江开放空间融合无边界的研学博览空间。占地约26亩小型博物馆区,将置换材料化学大楼,东区印刷厂等非博览功能,并对建筑进行改造,打造小型博物馆群落。博览文创区则将依托四川大学校史馆、图书馆等增加微展览及临时展览空间。
从四川大学博物馆群的规划看,它的另一个角色是“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与其他博物馆群不同的是,由于由四川大学与城市共建,四川大学博物馆群还与城市周边资源紧密结合。利用四川大学博物馆特有的地理位置优势,将博物馆聚落与望江楼公园及锦江绿道充分融合,打造开放共享的特色滨水空间。通过拆除博物馆群到望江楼公园南端的围墙,利用校园围墙的边缘空间促进景观要素的融合渗透,提升望江楼公园的景观环境,实现校园与公园的开放共享。
图为小型博物馆区效果图
目前,新建博物馆主体建筑已全面转入室内外装饰装修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阶段。按照建设计划,整个综合博物馆区将于今年6月建成并对外开放。届时,四川大学博物馆群将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锦江河畔,为川大学子和成都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成为成都文化新坐标。
节选自:《凤鸣锵锵——四川大学浏览笔记》《四川大学博物馆馆史简介》
组稿:甘露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