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沅(1902—1992),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化工学会和中国化学会的创办者之一,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化工原理》教材,先后在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化学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及成都科技大学任教,是我国化学工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1902年4月8日,张洪沅出生于四川华阳县(今成都市)的一户文人家庭。父亲张运魁于1903年中癸卯科的进士,对他的管教很严。有一次,张洪沅在大门口玩耍,被父亲撞见,挨了一大顿批评,似乎读书人的子弟就应当斯斯文文地在书房读书,不应该如村童一样在街头嬉戏。母亲和伯母也常常教导张洪沅 “争气”,发奋图强在幼小的张洪沅心里扎下了根。
1912年,张洪沅考入了当时革命党人办的少年强国学校学习。老师常以爱国、不做亡国奴等精神来教导学生,爱国的种子悄悄地埋藏进了张洪沅心里。1916年,张洪沅“争气”地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刚入学时,这批同学年纪尚小,还不擅于独立生活和管理自己,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斋务处来严格管理他们,培养他们讲究卫生,吃饭不迟到,熄灯后不讲话,不乱花钱,每月至少写一封家信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由于这一批人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学校也十分重视体育锻炼和体育品格的培养,在每天固定的体育活动时间里所有寝室和教室全部上锁。在体育活动中,马约翰教授特别强调体育道德,经常教导他们在竞赛时,一定要沉着应战,一切动作要公平合理、不施诡计、不作暗算,从而养成张洪沅严守纪律、公平竞争的拼博精神,这对他日后无论生活还是处理问题都有很大的教育作用。
1924年清华毕业照
在清华学习的时间里,张洪沅对化学实验特别感兴趣,常常同时做两项实验,全学期的实验不到一半时间就做完了。由于他学习成绩优良,1924年8月,张洪沅公费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学习。留学期间有一件事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一名中国同学去理发店理发,仅因他是有色人种不给理。张洪沅和同学们对此非常气愤,提出抗议,同时也意识到受人歧视的根源还是在于国家落后,民族没有地位,暗自发誓一定要刻苦学习,为振兴中华积蓄力量。从此,他更加勤奋地投入到学习中,暑假期间还去加州大学选修“企业管理”等三门课程。1926年6月,张洪沅顺利获得学士学位,随即到麻省理工学院深造。在去麻省的途中,他还抓紧时间进威斯康辛大学暑期学校,选学了“微分方程”和“有机制备”两门课。1927年底,张洪沅获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28年7月,他回到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他发现该校图书馆内陈列有各国化工期刊,唯独没有中国的期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促使他下定决心成立一个学会,创办具有一定水平的化工期刊,使中国的化学工业也能跻身于国际学术之林。张洪沅的倡议得到我国化工界的热烈支持和赞助,1930年2月,“中国化学工程学会”在美国正式成立,张洪沅成为了第一届理事。学会的成立为下一步创办中国《化学工程》杂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洪沅1926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毕业照
1930年6月,张洪沅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接触法硫酸反应速率的研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导出了更有工业实用价值的硫酸反应动力学方程式,极大促进了硫酸生产工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为接触法硫酸生产设备的合理化奠定了理论基础。此项研究成果引起全世界学者的广泛关注,罗吉尔(Rogers)在他所著《工业化学手册》(Manual of industry chemistry)一书中转载了他的研究成果,并称该公式为“张氏公式”。毕业后,张洪沅继续在麻省理工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一年。当美国一所大学以加入美国国籍为条件聘他任助理教授时,他拒绝了这一聘请。因为对比国外日趋成熟的化学工程教育,我国对化学工程这一新兴的工程学科还相当陌生,化学工程教育更处于落后状态,一本教材也没有。饱含爱国主义热情的张洪沅只有一个心愿:我是中国人,学成后要为祖国的富强效力,要用自己的力量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1931年6月,张洪沅辞职回国,途中专程去英、德等国参观工厂,实地考察化学工业的发展情况,途经瑞士、法国、意大利,新加坡回国。
张洪沅博士论文首页
回国后,有人请张洪沅去化工厂,希望他成为化工企业家,而他选择了教育救国的道路。他认为一个国家要强大,就要有自己的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于是,他应聘到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任教授。
1932年,张洪沅到南开大学化工系任教授,讲授“化工原理”“化工计算”等课程。张教授精通英语,熟悉德语、法语,没有教材,他就一边翻译国外的教材满足上课的需要,一边着手为我国高等学校化工教育编写教材。1935年,他编写出版了《化学工程机械》一书。该书对化学工程的内容、性质及其所用机械等均作了介绍,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是中国第一本用中文写成的化学工程教材。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张洪沅作为四川化工学校筹委会之一参与筹备四川化学工业学院。作为化工教研组主任、教授,他更加积极地参与化工教材建设工作。1953年,年过半百的他虽已是国内外著名的化工学者,但为了能直接阅读苏联书刊,毅然从泸州到重庆大学举办的俄语突击班学习,回校后又勤学苦练,终于能用俄语阅读、翻译文献资料。1954年,他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用中文写成的《化工原理》教材,该书的出版奠定了我国《化工原理》教材的基本模式。1956年,四川化学工业学院与成都工学院合并,张洪沅担任成都工学院化机教研组主任、教授。他与丁绪淮、顾毓珍合编出版了《化学工业过程及设备》一书,成为了全国第一本统一使用教材,经全国各高等院校化工类专业所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再版发行。同年,他主持并参加翻译出版了苏联化工专著《干燥作业》一书,参加编著出版了《化工操作原理与设备》。由于他在化工科学及教育做出的杰出贡献,1956年,在全国高校教师首次定级时,张洪沅被评定为我国化学工程一级教授。
1964年,张洪沅主持编写出版《化工过程及设备教学参考》一书,该书是他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对“化工过程及设备”各教学环节的有关教学问题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和讨论,对任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很有参考价值,深受好评。1977年10月,成都工学院化工原理教研室主持召开了全国高校化工原理教材编写会议。1979年,张洪沅参加全国统编教材《化学工程》的主审工作。为表彰他在科技工作中的出色成绩,1983年,张洪沅被评为四川省科协先进工作者,1985年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编委会委员。1986年,他指导成都科技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编著了新的《化工原理》教材,由他亲自审稿后出版,1991年再版。1990年他虽年近九旬,但对成都科技大学化工原理设计导论编写组的《化工原理设计导论》书稿仍进行了细致地审定,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该书于当年4月出版。
全国高校化工原理教材会议代表合影(第二排左起四张洪沅)
从南京、天津、成都、重庆,泸州最后又辗转回到成都的张洪沅,无论职务如何变迁,他都坚持站在教学一线。据王能勤老师回忆,张先生学问渊博,教学认真,他的讲课不拘泥于教材的框框,放得开,收得拢,很有启发性,善于联系实际,指出方向性问题,凡是听过他讲课的学生,都觉得课后越想越有道理,真可谓“回味悠长”。张洪沅先生非常珍惜人才,常说“人才难得”,即使对有某些缺点的助手或学生,都乐于帮助,坚持带动同事共同工作,发挥他们的专长和作用。在成都工学院成立初期,为提高教学质量,张洪沅制订出一套师资培养和提高的三年规划。他将教研组的教师分老、中、青三级,教龄十年以上的中老年教师,教学已过关,着重开展学术活动,培养青年教师,适当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教龄十年以下、六年以上的青年教师,已熟悉了各个教学环节且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在中老年教师的具体帮助下,完成教学过关。教龄短的青年教师主要熟悉教学环节,打基本功。刘慕尧老师回忆起张先生当年对他的帮助就感激不已。他清晰地记得1961年本科毕业刚分配到成都工学院化工原理教研室任助教时,由于对教学工作十分陌生,报到时还有些畏惧情绪。没想到工作第一天,张先生热情亲切的接待,细心的关怀让他瞬间打消了顾虑,信心满满地开始了崭新的教师生涯。张先生每学年都会主持教学研讨会,给他们指导教材中重点、难点内容的讲授,传授教学方法和技巧,还亲临课堂听他们的课,直接帮助和指导他们改进教学方法。
张洪沅指导学生
张洪沅称自己为教育工作者,一生几乎都生活在学校范围内。从中国化学工业学会到《化学工程》会刊,从教材编制到队伍建设,张洪沅先生所做的开拓性工作为今天中国化学工业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进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化工科技教育界几代人指引了前进的道路。
本文作者:四川大学档案馆 高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