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宗鲁(1895-1941),原名永年,后更名承周,字宗鲁,重庆巴县龙凤乡人。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和“向书柜”之誉。向先生1931年曾应聘到四川大学中文系作教授,不久离开。1940年,他再次被聘为川大教授,直至1941年逝世于峨眉。
向宗鲁
王利器(1912-1998),字藏用,重庆江津人。因其整理校勘出版的中国文献古籍逾二千万,被人戏称为“两千万富翁”。王先生1937年进入四川大学中文系学习,1944年他从北大文科研究所毕业后,回到四川大学文科研究所任教。
王利器
向宗鲁和王利器都是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利器曾两度师从向先生,在恩师的引导下走上校勘与考释古籍这条国学研究之路。师生情谊深厚,特别是在向先生去世后,王利器历经险阻运恩师灵柩回乡,更是被传为佳话。
两次师从向宗鲁
王利器初中毕业进入重庆大学高中部学习,虽是高中,但是授课的老师却大都是大学本科的教授,其中就有学富五车的向宗鲁。向宗鲁先生是驰名重庆大学的“三鲁”(即何鲁、文伯鲁、向宗鲁)之一,讲授《清儒》一课。王利器后来将《清儒》一篇详注为一书,并恭送向宗鲁审阅。向先生阅后不觉对这位中学生刮目相看,评价为:“不让周予同之注皮锡瑞《经学历史》,专美于前”。得到向先生的鼓励,年轻的王利器对国学的兴趣愈加浓厚了。高中毕业后,他便考取了四川大学中文系。让他不曾想到的是,大学三年级时,向宗鲁从重庆来川大任教,师徒二人又再次相逢,共续师生情谊。
向先生认为王利器的派名太过显露,赐字藏用,且谆谆教诲道:“善藏其器,所以善待其用。”老师对学生的期许之情于此可见一斑。后来,四川大学为了躲避敌机的轰炸,迁校峨眉,在峨眉艰苦的环境之下,向先生仍然对王利器的毕业论文《风俗通义校注》指导有加,并将这篇论文推荐参加了国民政府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毕业会考,该文获得了中国文学组第一名的成绩,王利器也被授予“荣誉学生”,中央和地方的各大报纸都公布了这一消息。王利器因此还获得了一大笔奖金,只不过时隔两年后才领了下来,当年能购置田地的奖金也只够买一方端砚了。
王利器的学籍表
王利器的成绩表
大学毕业时,王利器想报考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他的想法得到了向先生的支持。向先生鼓励他走出去多学知识,开阔视野。“四川学子就应该走出夔门,看看外边的世界。”很多年之后,王利器仍然记得恩师对自己讲过的这一段话。“转益多师是吾师”,向先生不仅自己为弟子传输“真经”,还让王利器多向其他老师学习,比如关于《后汉书》有无叙传的意见,就推荐其向专治《汉书》的专家季皋先生多多请教。正是因为向先生这种专心向学的学术作风,以及诲人不倦的无私帮助,才使得王利器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典籍知识,引导他慢慢走上了校勘之路。老师的严谨勤奋也成为了王先生一生奉行的准则。
扶恩师灵柩归乡
1941年暑期结束后,向宗鲁回到峨眉川大文学院。因为在返程的货车上日晒雨淋,受凉中暑,他一病不起。同年11月,向宗鲁病逝于峨眉。当时正在李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学习的王利器,听到恩师去世的噩耗悲痛万分,他立即向导师傅斯年请假奔丧。
王利器在宜宾包了一辆滑竿,从旱路连夜奔赴峨眉。在峨眉山下报国寺的灵堂前他痛不欲生,泪如泉涌。因为巴县的师母牟红仪希望王利器将向宗鲁的灵柩送回故里安葬,在悲痛之余,王利器立刻着手安排此事。经过与学校的交涉,校方补发了向先生一个月的薪水约300余元,并派学校工友老史同王利器一起扶柩归乡。但是,这笔钱仅仅只能租船从峨眉到江津北岸中渡街,从中渡街到巴县的龙凤场小湾之处还有七八十里的旱路,而这笔费用比水路费用更为庞大。为了尽快送恩师归乡,王利器积极想着办法。当年王利器毕业论文获得全国大学生毕业会考第一名,被时人称为“状元”,不少人来请他写寿序或是墓志铭。其中,他为一个重庆财阀写墓志铭而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润笔费用,王利器将这笔费用作为股金加入了创业银号。现在急需用钱,王利器决定将这笔钱在江津取出,作为恩师的运柩费用。
在峨眉开完追悼会,第二天从报国寺灵堂出发,王利器等人开始了路途艰辛的扶柩之行。向宗鲁的遗书和遗物有14挑。由于棺材很大,船很小,王利器和工友老史只能蜷缩在棺材两边,连腰都几乎无法直立。路过险滩时,船工和老史都劝王利器上岸,过了险滩再上船去。可是王利器拒绝上岸,他说:“船在我在。我上岸了,万一出事,我怎样向师母交代,怎样向四川大学交代。”此时的王利器早已将生死置于度外,唯有恩师的灵柩重于一切。师生情深,让人动容。好在虽然惊险,但也顺利到达了宜宾。到达宜宾后,王利器立即去江津取出了创业银行的股金,并雇用了三十人。其中,十六人抬灵柩,十四人挑书箱,从旱路将恩师灵柩送回了小湾。王利器亲自布置好灵堂,完结了扶柩归乡之事。自峨眉出发,历时一个星期,行程1000里,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总算有了一个结局。王利器也松了一口气,用“死者反生,生者不愧”来印证此番心态。王利器的重情重义也被原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庞石帚盛赞为“行芳而名高”。
派工友运送向宗鲁灵柩的函
继续恩师未完事业
向宗鲁去世,留下了一些未校勘完的书籍。王利器将恩师这些未完事业作为己任,继续搜集整理。扶送恩师灵柩去小湾时,王利器将先师的遗著《说苑校证》交与吊唁的重庆同学。后来,重庆同学因经商无法动手,便将《说苑校证》交还给了师母。在师母的同意下,王利器又将这项工作交给了后来任四川师范大学教授的同学屈守元整理,中华书局在1987年7月出版了此书。向先生的绝笔之作《蔡氏月令章句疏证叙录》,由王利器整理,在导师傅斯年的帮助下,194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此书。同时出版的还有王利器交与同学屈守元整理的另一恩师遗稿《校雠学》。这两部著作的出版,距向先生去世才一年时间,可见王利器的尽心尽力。
早些年,王利器还在峨眉川大读书时,向宗鲁曾以拓片两张让王利器进行鉴定,并让他以此作文论证。王利器当时忙着写毕业论文,没有完成此项工作。在恩师去世后,他仍然不忘老师生前的嘱咐,以此拓片研究撰写了跋文,并以此跋文请教导师傅斯年。王利器后来担任川大文科所老师,也以此跋文求教于川大的诸多大师,如林山腴、庞石帚等人。
国立四川大学教员名册(王利器)
王利器终生都追随着恩师的足迹,进行着向先生未完之事,在古籍校勘这条路上严谨、踏实的走着。王利器始终以向先生所赐的“藏用”为字,舍下浮名与功利,平凡而扎实地开展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界留下了诸多瑰宝。王利器有著作30余种、发表古典文学论文百余篇,其著作被港台出版机构翻印出版约10种以上,校勘整理的古籍总字数超过二千万,被称为“两千万富翁”。
王利器著作
在王利器的墓碑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出于川中名宿向宗鲁先生之门,学有本源,根底深厚,平素勤勉刻苦,博闻强记”。这是对王利器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两位大师笃厚师生情谊最真挚的诠释。
文:刘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