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川大 > 正文


记国立四川大学教授马德与第一只“国礼”熊猫

发布时间:2022-12-23      点击次数:


有着800万年生存史的“活化石”大熊猫,是中国独有的东方神兽,且“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珍贵财富,也是世界人民所关心的自认历史的宝贵遗产”。大熊猫无论在哪个国家的动物园,都是最受追捧的明星,大熊猫也是作为中国的“友好大使”,积极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友谊与交流。纵观近代大熊猫的海外史,大熊猫发现第一人是戴维神父(1869年获得大熊猫生物体,并将第一张大熊猫皮寄回西方),之后西方人开始了对大熊猫的捕杀,大熊猫标本被大量带到海外。第一个将活体大熊猫带到美国的是露丝小姐。虽然早在1941年,蒋介石、宋氏姐妹向美国救济中国难民协会捐献过一对熊猫,而民国政府于1946年向英国政府赠送大熊猫一只,才正式开启了大熊猫作为“国礼”出国的历程。全程完成这次赠送任务的,是国立四川大学马德教授。

马德毕业于国立成都大学理学院(四川大学的前身之一),毕业后留校生物系工作。1945年,在英国政府的请求下,中华民国政府决定赠送大熊猫给英国政府,并下令四川省政府转令汶川县政府捕捉,省教育厅派出了川大教授马德前往协助。

167AB

国立四川大学1935-1937年度教员、职员简明履历表

AC89

马德学历及在校服务经历


捕捉过程

194510月,马德就开始了捕捉熊猫的工作。马德来到汶川,让汶川县政府挑选猎户六人编成捕捉队,还临时训练了猎犬一头,负责追赶熊猫的工作。马德带着这群猎户队深入山林间两个多月,直到1231日,在汶川县的耿达乡看到了熊猫。猎犬追赶,熊猫也拼命逃跑。刚开始还能反身抗拒,去抓追赶自己的猎犬,可是经过几个小时的拉锯式的相互角逐,熊猫感到疲乏,爬上了树去休息。猎人和猎犬将这棵树团团围住,一个身手敏捷的猎人攀爬上了附近的一棵树,用竹竿套绳,慢慢将熊猫的头部套住后,另一个猎人爬上熊猫那棵树,抓捕了这头熊猫。这是一头雌性熊猫,高约三尺,重四十斤,不到一岁,全身仅腰背有黑毛约五寸外,其余全是白色,非常的漂亮。马德为这只可爱的熊猫取名“联合”。

活泼可爱的“联合”熊猫小姐


赴英之前

“联合”先在耿达、汶川、灌县分别饲养,县政府指派了一个专门的饲养员照看“联合”。喂养“联合”十分的细致,除了喂养新鲜的拐棍竹、香甜的蜂蜜等食物外,还给“联合”喝凉开水(主要是怕生水不卫生),凉开水里加入蜂蜜,以防止她烦躁、眼角生眼屎。在被捕捉快五个月后,“联合”逐渐适应了山下的生活,1946424日,她被运到了成都。教育厅厅长亲自迎接,和马德一起将熊猫送到了文殊院,并派兵驻守。因为天热,“联合”需要安静,怕她被打扰,连新闻媒体都不知“联合”住所。“联合”被安排住在竹林走廊南端一处安静的房间里,房间放了张大布幕,“联合”需要休息或者房屋光线强的时候就将幕布打开,遮蔽全屋。“联合”还是专人喂养,原本吃从汶川带来的竹子,过了几天竹子失去水分后“联合”拒绝进食,幸好在成都找到了新鲜的白夹竹替代,“联合”又恢复了好味口。“联合”最喜欢的是闲暇时刻和马德一起玩耍,她性情温良,即便有陌生人亲近,她也还是很温和的。在成都的“联合”过得十分惬意,体重增加迅速,53日称重有八十八磅了,比刚捕捉到的时候已经体重翻番了,也适合送往英国了。

AB4D2

马德与“联合”熊猫小姐合影

 

定居英国

194655日,在马德教授的护送下,“联合”踏上了赴英之路。专机先将“联合”运送到了重庆,由中宣部的工作人员在机场迎接,并通知英国军事代表。56日“联合”乘坐专机经昆明,到加尔各答,最后到达伦敦。“联合”被安置在摄政公园动物园狮屋之灰黄色的铁栏内,她的到来,轰动了英国人民。无数多电话询问开展时间,各大报刊也刊登她的照片、漫画、各种消息以及论文,所占的篇幅,超过了同时期任何政要、名人所占据的篇幅,英国人民都以亲眼目睹“联合”这头可爱的大熊猫为幸。

熊猫赴英的漫画

在英国的“联合”是小朋友们的最爱,她会做各种游戏,如滑滑板,玩球,还会在浴盆里戏水。普通民众只能隔着笼子欣赏熊猫,而贵族子女们可以近距离的和熊猫亲近。马德留在英国,并在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动物系进修两年,以便照顾和研究熊猫。马德在谈及熊猫赴英目的时写道:“修好友邦,宣扬国家珍奇动物品种,从事动物科学研究”。

4208F

在英国的“联合”

7D233

英国第康特公爵子女们与“联合”的互动


1982年之后,大熊猫作为“国礼”赠送的生涯结束,改为巡展以及商业性租借,现在是合作研究。“大熊猫外交”在我国对外发展关系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外交部华春莹曾在答国外记者问上谈到过:“大熊猫是中国和外国友谊的使者和桥梁,推动了中外文化交融和人文交流。同时,大熊猫作为野生动植物保护领域的旗舰物种,在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与国外动物园的保护合作研究促进了中外在濒危物种保护领域的学术交流,提升了保护科研水平,强化了物种保护。”


文:刘乔

图片来源: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民国报刊杂志《艺文画报》《新上海》《芝兰画报》《一周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