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听荷池
在四川大学老校友们的心目中,最值得回忆的地方应是听荷池。听荷池最早就叫荷花池,后命名“中正池”,后复名“荷花池”。2014年,学校正式命名荷花池为听荷池。“听荷”二字,移觉通感,别有洞天。至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之诗,似有婉约凄清之感,兼有曲涵悠思之意。而宋代词人陆游“闲听荷雨,一洗衣尘”之句,却有清新雅致之德,更有人乐其乐之美。
上世纪四十年代“黎明合唱团”在荷花池畔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这里风景独好,却离不开当年学校师生的辛勤劳动。听荷池的水不是天上的雨水,也不是锦江的河水,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师生的汗水。在进入东门穿过林荫道的尽头,围绕当年的荷花池修建各类教学大楼是任鸿隽老校长规划的校园基本格局。等到1945年前后,经过几年的建设,“就在那诗意盎然的望江楼和令人追忆的涛笺香井的近旁,和那滔滔锦江的怀抱中,矗立了四五幢壮丽的宫殿式的洋楼,那便是被称为西南最高学府的国立四川大学的所在”。1947年,校长黄季陆也曾经自豪地称之为“社会化之西南学府”,他不无浪漫地说:“数千教职员生穿梭交往其间,与锦水帆檣、农田菜圃、樵夫野老相映成趣。”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荷花池
按照当年学校的建设规划,望江校区的校舍以东门至荷花池及其延伸线为中轴线,以荷花池为校园的中心。因此,荷花池原本只是一个很小的水池,由于发展需要和修建新校舍的缘故而不断扩大。1944年春,当年的荷花池刚疏凿而成,尚未命名为“中正池”,还是空无一物的小水塘。5月3日,时任国立四川大学校长黄季陆专门致函私立华西协合大学校长张凌高,因“贵校所属荷花池莲种极佳”请求赠送莲种,“藉培校景”。但是,要办所谓的“万人大学”,学校招生人数急剧增加,校舍建设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由于无暇顾及和疏于管理,中正池一直淤泥堆积情况十分严重。根据1946年《国立四川大学校刊》记载:“本大学校景布置委员会以中正池之重新规划挖掘,关系整个校容,特于寒假期中,征调全体校工劳动服务,规定每取土一立方公尺,给与百元奖金,进行颇为顺利,大部工程刻已完成,预计在都江堰开水以前可能竣事云。”四川大学不仅有中正池,成都白药厂内的学生的实验工厂也叫中正实验厂。1949年后,中正池更名为荷花池。虽然经常对水池反复进行疏浚,但总是治标不治本。特别是1947年夏天的成都大水灾让望江校区几成泽国,水灾过后中正池更是惨不忍睹。20世纪50年代,学校利用一次“三八”妇女节活动,在荷花池专门组织全校师生开展疏淘劳动。大家甩开膀子齐上阵,连许多校领导也亲自参加了这次劳动。荷花池淤积多年的泥沙基本上被清理干净,终于蓄水成池,重现美景。20世纪60年代,荷花池一度被改成了养鱼池,为当时的师生员工改善生活伙食做出过一定的贡献。改革开放后,荷花池恢复了原貌,成为师生最为喜爱的休闲之地。在今天的望江校区,尤其是听荷池六月睡莲盛开的季节,学子晨读凝思,老人闲庭信步,间或好事者垂钓龙虾,正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所描绘的那样:“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好一派和谐温馨的场景,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沈军摘自:《凤鸣锵锵——四川大学游览笔记》 图:四川大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