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川大 > 正文


徐僖:人生的乐趣在于无私奉献

发布时间:2023-04-13      点击次数:


徐僖(1921—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奠基人之一。曾担任原成都科技大学副校长、原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大学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等,编写了我国第一本高分子专业教科书《高分子物化学原理》,建立了我国高校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

曾经,四川大学校园内有一道醒目的风景:清晨在南园家属区通往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人行道上,总会看见一位清瘦、精神矍铄的九旬老人夹着公文包,行色匆匆地赶去上班,风雨无阻。他就是有名的工作狂——徐僖院士,一位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高分子材料事业的传奇人物。

235D87

徐僖

徐僖在战乱中长大,逃难过程中亲眼目睹祖国山河惨遭日军侵略,发誓要用科学拯救民族。1948年获美国宾州里海大学硕士后,即到美国柯达公司精细药品车间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最需要人才之际回到了祖国。1953年,高教部授命徐僖在四川化学工业学院筹建我国高校第一个高分子材料专业——塑料工学专业。他一边主持重庆棓酸塑料厂的生产工作,一边“白手起家”负责拟定教学大纲、筹集仪器设备,组建师资队伍等筹建工作,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完成了专业筹备工作,当年夏如期面向全国招生。

文革期间,徐僖被迫离开实验室,到工地上去劳动,但他坚信中国要富强离不开科学,知识报国就是爱国,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于是每到晚上,他将白天的疲劳、痛苦和委屈统统抛在脑后,坚持在灯下研读学术专著,撰写书稿,艰难的生活导致右眼发炎,由于没得到妥善治疗和休息而逐渐失明。后来,党中央拨乱反正,徐僖深感报国之日甚短,倍加珍惜,用一只近视的左眼超负荷工作,几乎没有周末、节假日,长期繁重的工作和各种压力严重损害了徐僖的健康。1980年,年近六旬的徐僖在甘肃玉门出席石油部召开的科学研究规划会议,宣讲如何将高分子科学运用于发展油、气田的设想和规划,领导听后正表达很满意时,他突感胸部一阵烧烫,喉头发痒难忍,急忙跑出会议室,一咳,鲜血无法抑制地喷出。尚感头晕的他顾不得身体的不适,担心攻关任务落实不到自己头上,坚持返回会议室,面对人们疑惑的目光,徐僖强打精神大声说:“副部长,下达任务吧,我们一定能完成!”接下来几天,徐僖咯血次数越来越多,为了不被发现影响科研任务的下达,他绞尽脑汁找了个得体的理由提前离开了。当石油部最终将开发能源的科研任务下达到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后,清瘦的他为了攻克难关,没有一天在深夜12点前休息,直到昏倒才不得不住院治疗。这次手术,徐僖的左下肺被切除,肋骨也去掉一根,四十公分长的伤口,还没拆线就忍着剧痛,在病房谈工作,批计划。此后,徐老又经历两次重病和骨折,每次都等不及身体完全康复就投入到工作中。九旬高龄时仍坚持每天亲临科研一线,事无巨细亲历亲为,对科学的献身精神一直保持到了生命的最后。

BCFAD

1989年徐僖在油田研究实验室工作

徐僖常说,爱不爱国看行动。在出席各种国际活动时,他总是极力维护祖国的尊严。1990年,徐僖出国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一位外国教授在宴会席上毕恭毕敬地给周围人分发名片,但走到徐僖面前时看也不看一眼,扔下名片转身就走。徐僖十分气愤,站起身来将他的名片重重摔到地上。这位教授自知失礼,慌忙拾起来恭恭敬敬地再递给他。徐僖认为,这不是对他个人尊重不尊重的问题,而是对我们中国人的蔑视,他必须要争这口气!1990年4月,徐僖到法国尼斯出席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简称PPS)第六届年会,向大会执委会汇报有关1991年即将在上海举行的PPS亚澳地区会议的筹备情况,没想到刚汇报完,一些不友好人士就以各种理由企图取消将在中国举行的这次国际会议。一时间会场秩序陷入混乱,渐渐形成否定气氛。一个已经确定了的会议被如此否定,极大损伤了国家尊严。徐僖感到非常气愤,当场列举了大量事实予以反驳,对某些人的傲慢无礼予以“回敬”,赢得了许多与会执委的信服。他对祖国的热爱也博得了许多与会者的敬佩。执委会最终决定PPSA/A'91会议会址不变,1991年10月年会如期在中国上海召开,得到国内外专家一致好评。

15023

2007年在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亚澳地区学术会议开幕式上致辞

徐僖一贯淡泊名利,清廉自律,公私分明,十分痛恨以权谋私。作为一位著名的高分子材料科学家,徐僖十分重视添置先进的科研设备,建立高水平实验室。在他的努力下,从1991年开始到1994年,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共获得世界银行贷款104万美元,国家拨款49万元人民币,自筹284万元人民币,完成实验室扩建面积2980平方米,购置了101万美元和97万元人民币的先进仪器和配套设备,科研、教学条件大为改善。然而他自己则仍在一间很小的办公室内办公,书柜是多年前用包装仪器的箱子改装成的,坚决不允许工作人员为他配老板桌,添置任何高档的办公用品,以身作则地践行“我们知识分子应当在知识上先富起来”的初心,抵制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的歪风。外出办公,为了尽量节省资金总是提前看好公交线路,耐心排队,等待公共汽车。凡属私人使用范围,一律自己支付。有一次徐僖出差归来,遇恶劣天气,飞机迫降重庆,机场偶遇时任省委副书记杨超,杨书记邀请他暂留重庆,等待天气好转,徐僖见航班不可能飞成都便答应了。没想到第二天临走时,徐僖问接待人员:“我们吃饭和住宿的费用是多少?”一边说一边掏出钱来,在场的人都愣住了。徐僖说自己是一名普通教师,不能搞特殊化。杨书记本以为是朋友间的一次邀请,没料到他这么认真,不禁更加敬佩他的为人。自家经济并不宽裕,但寒暑假经常满勤上班的徐僖从未领过一次加班费,兼职也从不领取报酬。大量的兼职报酬都被他如数退还,有些不便退掉的就积存在他工作单位里。辛苦争取到巨额科研经费也全交给实验室相关人员管理,专款专用,自己一分不留。即便是稿费,他也都交到单位里,并要求助手逐一登记,积累作为捐助学生和社会之用。

平常工作中,徐僖非常注意在点滴中节约,哪怕小到一个废旧信封,一张用过一面的废纸都要物尽其用,绝不铺张浪费。生活中更为节俭,手上的邦迪常常是一块剪成两半用,桌椅上的裂纹用胶条贴住再继续用,家里最贵重的东西莫过于徐僖书房里他花了一生心血积累起来的堆满了的书籍。但他帮助别人时却十分大方,对于勤奋好学的学生遇到难处时更是倾力帮助度过难关。他认为贫困中长大的孩子本身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如果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就像给他们打了一针营养针,更能使他们以一种超乎想象的毅力去学习和工作,成长为祖国需要的人才。有一位1954级的塑料工学专业毕业生,80年代在西安工作时,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境遇十分不如意,想要发表一篇学术文章,拿不出版面费,于是他写信向徐僖求助,徐僖予以大力帮助。2003年12月23日,徐僖获得第三届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节俭的他“一掷千金”,毫不犹豫地将所获奖金50万元全部捐献出来资助、鼓励贫困学生。其中20万元直接捐给了100名在川的贫困本科大学生,这些学生分布在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等省内20余所高校。10万元捐给广元朝天区和宜宾屏山县各100名贫困中小学生。最后20万元捐给川大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分子研究所成立的“攀登助学金”和“攀登奖学金”,分别资助和奖励高分子专业在读贫困研究生和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尽管该助学金和奖学金是徐僖在1993年捐献自己的科研节余经费和奖金5万元以及高分子研究所科技开发收入5万元而设立的,但他不同意用他本人的名字来命名,“攀登”奖学金在高分子领域代表着一种无比崇高的荣誉,每位获奖者都以此为荣,用人单位也非常看重这项奖学金。

542EA

2011年徐僖在攀登奖学金颁发仪式上

2004年底,印度洋地区发生海啸,他捐助2000元。2008年底,四川汶川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地震,徐僖除缴纳5000元特殊党费和捐款给红十字会以外,还单独帮助一些家在灾区的学生。一名都江堰的研究生家中受灾严重,并在地震中痛失亲人,徐僖主动代他交了学费,并再三叮嘱实验室老师们给予关照。2010年,又为玉树地震灾区捐款1万元。后来,学校为一位白血病学生捐款,徐僖又捐出了数千元。

……

 一幕幕感人的事迹不胜枚举,徐僖用行动诠释着人间的真爱,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尊敬和广大师生的爱戴。“饮水思源,助人为乐,人生的乐趣在于无私奉献。”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参考文献:

1.《学界泰斗 国家栋梁——纪念徐僖院士诞辰100周年》,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年1月。

2. 李勇先著:《徐僖传》,北京 : 学苑出版社 , 2014九三学社人物丛书。

3.董仁威:徐僖院士的故事16则,https://pri.scu.edu.cn/info/1041/1195.htm


文:高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