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川大 > 正文


张铨:真功夫是苦练而来的

发布时间:2024-01-18      点击次数:


1899年10月11日,张铨出生于浙江省仙居县山村一户普通的农家,家境贫寒,求学期间总通过兼职来减轻家庭负担,半工半读的求学经历练就了他坚韧的品质,也使他更渴望学以致用的知识。

“五四”运动爆发后,燕京大学为“工业兴国”设立制革系,张铨看见招生简章后当即决定报考。那时我国的生皮资源很多,但是制革技术落后,生产的皮革质量差,不能满足制造皮鞋、皮具的要求,生皮只能廉价出口,而生产皮革制品的厂家又多采用进口高价皮革作为原料,如此的低出高进让我国大量的利润被外商赚走,他认定制革业在中国急需发展。

1921年,张铨考入了燕京大学制革系,成为了燕大制革系第一届学生。对制革专业的认定和热爱使张铨比其他同学更迫切走进皮革领域的深处,上课如饥似渴地听取老师的讲解,课余时间则在实验室(工场)担任助理进行制革操作,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的知识学得更活更扎实。1925年,张铨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系任教。

不久制革系两位教授先后回美国,只剩下张铨一位专职教师,校方打算停办制革系。张铨心急如焚,认为制革工业是我国大有希望的民族工业,而燕大制革系是当时国内唯一设置制革专业的学校,是制革工业的摇篮,一旦被撤,势必极大影响我国制革工业的发展。经他再三请求,校方勉强同意保留制革系并任命其为代理系主任,负责维持局面。张铨任系主任后,一个人要担任原来两个教授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他却乐此不疲,还千方百计购置一些小型制革机器设备,扩充试验场,带领学生动手操作,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无奈次年校方还是将制革系合并入化学系的工业化学科,张铨仍坚持教授制革课程,同时还争取招收了两个班的三年制专科生。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在教学之余,他不辞辛劳到张家口考察毛皮厂,到绥远等地调查皮革和植物鞣料资源,并向各地建议开发各种资源和特产。这期间在燕大主修制革的张文德、徐士弘、赵芝田等毕业生后来成为了我国制革业最早的一批专家。

1937年,为了更系统学习制革科学,张铨如愿到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Cincinnati)大学制革研究系深造。他非常珍惜这难得的进修机会,恨不得每分每秒都在教室、实验室中度过,根本没有闲暇时间去娱乐。短短三年时间里,以惊人的毅力通过了多门学位课程,经过上千次实验计算,出色地完成学位论文。他在博士论文“中国五棓子鞣质和鞣酸与皮胶原结合的研究”中提出了“植物鞣质与皮胶原的结合系吸着作用”的假说,为辛辛那提学派关于植物鞣革机理吸着学说的创立提供了开篇之作。由于他的博士论文是创新的理论,答辩时引起了专家们的极大关注,提了很多严格又深入的问题,最终凭他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博得了专家们的赞赏。1940年5月,张铨顺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在辛辛那提大学制革学获得博士的第一人,校方热情挽留他继续留校研究,但考虑到此时国内抗战正处于最谷底、最艰苦时期,皮革是民用工业品,又是军需品,急需发展,他果断谢绝,决定马上回国报效祖国。

1940年11月,张铨辗转回到成都,受聘于华西协合大学和乐山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以教育部庚子赔款讲座教授的身份主持化学系制革组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还兼任四川省立成都高级制革职业学校校长、四川大学理科研究所研究指导教授、燕京大学成都分校化学系主任和教授。学成归来的他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恨不得有三头六臂,将其所有的知识传授给更多的学生。在教学中,他十分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教导学生一定要将各门基础课学好,要为振兴我国制革科技事业学好本领。自己备课也格外认真,甚至逐条手抄一本“有机化合物名词词汇”很厚的工具书,他说亲手抄写一次不但可以加深印象,还可以进一步从中了解命名规律,更能保证在讲课时一个字母都不出错!为了帮助学生学好全英文800多页原著教材的《工业化学》课程,理论与实践功底都很深厚的张铨先生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取其重点和精华整理出一份适合学生的讲稿,上课前早早来到教室将当天要讲的内容,如流程图、设备剖视图,或有关数据表格等先行写在黑板上,使同学一进教室,手脑并用忙个不停,听课后收获很大。

抗日战争时期,内地制革化学品奇缺。张铨强调学以致用,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进行开发植物鞣料等研究,比如研究橡碗、桦树皮和姜头的鞣革性能,同时也研究裸皮的浸灰、浸酸、铬鞣、铁鞣、烟鞣(烟薰革、造民族用品)等,这些试验需要不怕吃苦,认真操作才能在实践中学到新知识。他常常以切身体会告诫学生真功夫是苦练而来的,一定不能马虎。除实验室做实验外,还千方百计给华西大学化学系原试验型制革厂增添转鼓、划槽、打光机、大型丹宁液槽等设备,将其充实为一小型生产规模的工厂,可同时容纳数十名学生进行制革实践,成为他带领学生开展教学和科研的基地。四川的山羊皮驰名中外,但都是干板皮,如果用工业盐或硫酸钠处理后再制成的革质量更好。于是他不顾暑期炎热,身体力行地留在厂里与同学一起穿上围裙操起工具,处理实验用的山羊皮,从浸水浸灰到鞣成革直到整饰完成,差不多花了整整一个暑假。为了提高学生对实践的兴趣,在教学皮革化学过程中,甚至鼓励学生购买一头半岁的公牛犊,自己动手将牛皮鞣制成革,并请鞋匠做成皮鞋,同学们穿着自己亲手鞣制的皮鞋,一种特别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皮革专业的兴趣。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国家决定在泸州建立四川化学工业学院,设置皮革制品工艺学专业,委派张铨为建校副主任委员,参与四川化学工业学院的筹建。虽然与成都比较起来,泸州信息比较闭塞,新成立学校各方面基础条件十分薄弱,而且面临放弃在华西积累了十余年的教学设施和生活条件,但想到制革学终于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张铨又充满了力量,顾不及思量艰苦的条件,带上简单的行囊到达了新校址, 以极大的热情与徐士弘、何先祺等同行一起合力建设新中国第一个制革学专业。为了吸取苏联先进经验,他不顾年已花甲,孜孜不倦地自学俄文,主持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制定四年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没有教材,他就通过调剂和订购得到英美苏各国皮革期刊,结合教学专题研究,翻译了大量资料,自编教材。1953年,西南文教部指示重新修订教学计划,皮革制品工艺学专业更名为皮革毛皮及鞣皮剂工学专业,张铨先生担任教研组主任。1954年,四川化工学院与刚建立的成都工学院合并为成都工学院,从泸州迁回成都,皮革毛皮及鞣皮剂工学专业更名为皮革工学专业,成为成都工学院的重点专业之一。但制革业是天然动物皮的传统加工工业,需要许多凭经验的手工操作,脏、臭、累,从业人员还被曾称为“臭皮匠”,极大影响招生,每年都有不少“调剂生”,一些同学还有些消极情绪。为此,张铨一有机会就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不久便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赢得同学的心。皮革专业学生从开始思想最不稳定到最后成为师生关系最密切的专业。

1956年,张铨在全国高等院校教师定级中,被评定为一级教授。1957年,张铨成为首批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进行铬——植结合鞣、铁鞣等鞣革理论的探索。1959年,年满60的张铨先生仍坚持在一线课堂上课,每次上课他总是不慌不忙,像做报告,又像拉家常,经常还带着样品,一边讲一边让学生观察,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很快接受了新知识。时隔40年后,学生常新华回忆张先生当年讲授小牛皮特征时的情形,仍记忆犹新。1961年,张铨主编我国第一部高校皮革专业统编教材《皮革工艺学》。成都工学院以张铨先生为首的师资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比较强,培养了段镇基、张铭让等大量皮革专业人才。

1977年11月,张铨因病逝世。在张铨先生等皮革科技巨人的引领下,一代又一代制革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制革工业经过艰难的历程由“皮革大国”走向了“皮革强国”。当时的皮革工学专业已发展为四川大学生物质与皮革工程系,皮革化学与工程学科也成为了国家级重点学科,并且建有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皮革工程国家专业实验室、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我国已成为拥有皮革专业大学生最多的国家,皮革工业也发展为了极具潜力的创汇型产业,张铨先生的 “中国梦”终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段镇基:《回忆过去的制革 展望今后的发展》,《皮革科学与工程》,1999年第9卷第3期。

2.张铣等:《制革化学家、教育家张铨教授生平》,《皮革科学与工程》,1999年第9卷第3期。

3.李长华:《忆恩师张铨教授》,《皮革科学与工程》,1999年第9卷第3期。

4.张扬,李正军:《中国现代皮革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皮革科学与工程》,1999年第19卷第6期。

5.都先镇等:《祝吾师张铨教授100年诞辰》,《皮革科学与工程》,1999年第9卷第3期。

6.常新华:《忆张铨老师》,《皮革科学与工程》,1999年第9卷第3期。

7.吕绪庸:《呕毕生心血,育才伟业传千秋》,《皮革科学与工程》,1999年第9卷第3期。

8.诸炳生:《我国第一位皮革博士张铨》,《皮革春秋》,1986年。


本文作者:高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