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川大 > 正文


“蜀中才女”黄稚荃

发布时间:2024-03-28      点击次数:


“蜀中才女”黄稚荃,一作穉荃,又名黄先泽,别号杜邻,1907年生于四川江安。在当地名人评介中最为人称道的是“男有三傅,女有三黄”。“江安三黄”指黄稚荃、黄筱荃、黄少荃三姊妹,以民国年间遴选为妇女界立法委员、共和国建立后曾任四川省政协常委的诗书画家黄稚荃为代表。吕碧城、钱穆、吴宓、徐中舒、周汝昌等硕学鸿儒对“三黄”均称誉有加。稚荃早年有诗集《穉荃三十以前诗》刊布,被与秋瑾并称“女子双侠”的政论家、诗人吕碧城盛赞为“蜀中才女子”“今之青莲”,从此负有“巴蜀才女”的盛名。被称为“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的周汝昌著有《黄氏三姊妹》一文。他称许道:“她们能诗擅赋,才情过人。”“穉荃在三姊妹中,论其才貌都居首位,诗、字都不同凡响。”

“黄氏三姐妹”与四川大学皆有很深的渊源,黄筱荃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生前为川大校医院医生,黄少荃为历史系副教授。而长姊黄稚荃除曾在川大前身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求学外,更曾任教于四川大学,为中文系教授。

一、黄稚荃生平经历

黄稚荃的幼年如其在《稚荃三十以前诗》的自序中写道:“余生六龄庭闱,教辨四声清浊,读唐宋人短篇诗。及长就外傅,优游文苑。”近代四川江安文风盛行,黄稚荃的家族黄家为江安望族,母樊氏知诗书、通歧黄、善绘画刺绣。父亲黄荃斋是江安才子,做过省议员,精诗词、工书法、晓音律。虽为旧时人物,但黄老先生对于女孩子的教育确实具有超前意识,黄稚荃及两个妹妹少荃、筱荃均得到良好的教育。黄稚荃幼承庭训,经史子集、唐诗宋词无所不览。十一岁随父赴成都求学。1925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当时的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1930年毕业。在国立成都高师求学期间,完成研究成果《楚辞考异》的编纂。1931年她以这一巨册及自作诗一册报考北平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历史学科,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师从著名学者、诗人黄节(晦闻)研究中国古代文学。1933年黄稚荃因患骨结核,回四川疗养。翌年病愈后留成都在四川大学等校任教。教学之余撰写出《文选颜鲍谢诗评补》《论颜谢异同》等论著。

1944年,黄稚荃被聘为重庆国民政府国史馆筹委会编审。1946年,国史馆正式成立,被任命为国史馆纂修。1949年成都解放前夕,国民政府遣人送来机票两张,力劝黄稚荃携幼子去台湾,被她断然拒绝。新中国成立后,黄稚荃历任重庆市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常委、四川省政协常委等职。先后在成都四川大学文学院、重庆西南师范学院等校任教授。自1982年起,黄稚荃先后担任过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成都画院顾问等职。暮年,将一生治学成果辑成《杜邻存稿》一册,1990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稚荃病逝于成都,享年85岁。

二、艰难苦恨繁霜鬓

“黄氏三姐妹”才貌双全,却皆命途多舛,筱荃(1911-1968)26岁丧夫寡居,少荃(1919-1971)35岁方择偶出嫁,且在“文革”中均因受迫害而自尽。

稚荃一生多病多灾,如其自叙:“予之生也,与疾病以俱来,儿时即多病;十余岁时,连年病疟;二十后,患脊骨结核;四十后,患阿迪森氏病,屡濒希殆,不能根治。”特别是在北平师范大学读书期间,患脊椎骨结核,病势沉重,南北名医、相士皆断其“难逾三旬之寿”,后虽经诊治得以痊愈,但身体一直十分虚弱。1935年,稚荃与冷融先生结婚后,共赴南京生活,仅得两年安乐和平的生活,战乱又起。1937年初,稚荃率初生的幼子和年幼的弟妹们返蜀,途中经受颠沛流离之苦,她写道:“天地扁舟窄,凄凉八月决。荒墟余废垒,古树有归鸦。江水湛湛际,寒芦瑟瑟花。离心杂孤愤,日暮怅天涯。”以凄美苍凉的笔调描写心中无以复加的离乱苦痛,她的老师赵香宋评其诗是“人在句中。”在逃难之际,她目睹民族危难时人民的苦痛,在她的组诗《丁丑秋避寇还蜀杂诗》跋语中所记载的一样:“民国二十六(1937)年八月三十日,日寇大举进攻上海,十五日轰炸南京,予率诸幼稚还蜀,一月始抵重庆,途中作诗十四首。”抒发诗人忧国爱民,悲乱世中民生多艰的愁绪:佳丽南朝地,偏安不可求。风掀黄海浪,兵逼白门秋。未觉还家乐,翻城避地忧。覆巢悲累卵,何处足淹留。诗中对于政府的偏安十分不解与悲愤,发出了“覆巢悲累卵,何处足淹留”的呼声。

苦难以不同的形式向稚荃袭来,1943年5月,恩爱的丈夫、时任西康省民政厅长的冷融先生因为力主抗战、严禁鸦片、整肃吏治,触怒了当时的军阀而遭人暗杀于温江公平场。一些涉事的官员政要想“尽快安葬”以草草了事,也有人寄来恐吓信,阻拦真相的调查。黄稚荃强掩悲痛,力申正义,要求当局“立即上报中央,请明令缉凶”。还撰挽联:“取义成仁,正气长昭君不朽;简贤依德,余生荼苦我应甘。”真挚情义,令人唏嘘不已。

20世纪50-70年代,黄稚荃因家庭出身等问题屡遭冲击,生活陷入困顿,又罹患阿迪森氏病,贫病交加。1961年的除夕,家中清贫水米皆无,母子向隅。其子从笔筒中觅得一枚分币,换回两担水,又去市郊拉人力架子车,挣得20元钱,遂得以过年。在这样的困境中,母亲和两个妹妹相继离世,可以想见,瘦弱的稚荃是以何等样的坚强熬过了那些“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日子。

三、潦倒生成锦绣文

黄稚荃从不曾被病痛和苦难击倒,她将艰难苦恨化为美好的诗画文章。她早年师从著名学者黄晦闻、赵熙、向楚、谢无量诸先生,博采众家之长,造诣很深,长于诗、书、画、史,号称“四绝”。20世纪50年代,黄稚荃写成《前国民政府国史馆筹备及成立经过》一文,存史价值甚高。她的文艺论著《杜诗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杜诗札记》《李清照著作十论》等,自成一家之言。

黄稚荃善画,二十九岁时所作工笔白描《洛神图》,得谢无理、向楚、林山腴诸多名家题跋。向楚题诗去:“翩然翠羽称明珰,神清先看水亦得。雅继会稽王大令,风流为写十三行。”七十九岁时创作《墨梅》图,并自题诗:“神仙姑射子,冰雪与为俦。屈赋何妨佚,商书早见收。魏徴原妩媚,何逊自清流。琼玉从来瘦,旃檀未比幽。谱成常自喜,相对亦忘愁。若问华光法,应难色相求。”

黄稚荃精于书法,数十年练笔不缀,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笔耕不辍,坚持练习,于数十年中潜心研究书法,于篆、隶、真、行、草诸体皆工,20世纪80年代应日本友人邀请,书《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诗》一幅,东渡日本展出,受到日本书法界激赏,作品收入日本编辑的《图录》出版。今峨眉山、乐山乌尤寺、成都杜甫草堂、武侯祠、江油李白纪念馆等,藏有其书画作品。今人更以能够得到她的片纸只字为荣。

黄稚荃的诗来源于她那饱经忧患的生活。她的诗作在“三十以前之作,已熨贴而深秀如此。所谓卓然大雅之音,亦其材性之敏,有过人者矣。”(谢无量语)1937年夏,黄先生将诗稿寄给居住在香港的吕碧城,吕碧城见到她的诗稿后,即“奖誉有嘉”。在寄赠她本人的《传言玉女》一词中写道:“青莲再世,别是蛾眉娟婳”。对稚荃的诗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晚年黄稚荃将自己的诗作、札记、研究论文等收录于《杜邻存稿》。黄稚荃青年时曾在成都草堂旁暂居,因仰慕杜诗而自号“杜邻”,她的诗文集中屡有学杜、论杜、怀杜、尊杜的诗篇佳句。“离忧忠爱继三闾”“仁人恻隐到鸡虫”“万感攒心眠不得,一林寒雨四山风”。她追慕杜工部爱国爱民、悲天悯人的胸怀,其诗乃出于芳菲之思,悱恻之感,真积力久,喷薄而出,她的作品是才华、情感和人生理想的结合。

黄稚荃由大家闺秀,到京都才女、青莲再世,到中岁抚孤、不改其乐,直到老年。她的品格、才学、艺术都得到世人推崇,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陈沫吾先生曾评价道:“在当今时代的潮流中,黄稚荃先生以她独特的艺术家气质,在文史与艺术领域始终保持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 那就是随处可见的在生命哲学之光照耀下迸发出来的智慧的火花。与同时代的女艺术家相比,黄稚荃先生的作品内涵有着更为丰富的哲学底蕴, 展示的是一个睿智博学的知识女性,展示出的情感世界更为丰富、更为广泛,她广博的修养和深邃的情愫,使她多出了一份经过沉淀之后的宁静和理性。”


参考资料:

1.黄稚荃《杜邻存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2.陈沫吾《绝世独立数伊人——黄稚荃先生其人其才》,《文史杂志》,2012年4月。

3.陈沫吾《黄稚荃年谱初编》,《文史杂志》,2012年4月。


本文作者:四川大学档案馆 甘露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