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川大 > 正文


记抗战时期华西坝上那场最隆重的毕业典礼

发布时间:2025-06-19      点击次数:


1945年7月8日,对华西坝上“五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和华西协合大学)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星期天,各校校长议定将在肃穆庄严的赫斐院联合举办一场隆重的毕业典礼。以前多是各校自行其是,这次或许是预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束,曙光初露带来的乐观情绪促使他们决定扩大规模,把这场典礼办得更有意义。

清晨,古老的赫斐院在鲜花、彩带和“五大学毕业典礼”巨大横幅的装点下,散发出浓浓的庆典气氛。坝上塔楼的钟声刚敲响八下,校园里各条小路上就开始人潮涌动,男生身着白色西服,女生身穿白色旗袍,人人脸上挂着愉快的笑容,在院长、系主任、教授的率领下,宛如一条条素雅的小溪,从华西坝的各个方向缓缓汇流入赫斐院。一百余名应届毕业生集中坐前面,皓白一片,整齐庄重,后面则坐满了持券前来观礼的来宾,其中有不少是专程赶来的毕业生家长。

这次典礼也是高教界的一次空前盛会。上午9 时, 四川省主席张群、川康绥靖公署主任邓锡侯以及四川省教育厅厅长郭有守等嘉宾在华西协合大学校长张凌高、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齐鲁大学校长吴克明和燕京大学梅贻宝校长的代表马鉴陪同下款款登台。嘉宾中军政要人的穿戴风格分明,相映成趣。郭有守厅长西服笔挺亮相,邓锡侯将军全副戎装,张群主席兼任燕京大学董事会首席副董事长,算是半客半主,身穿的蓝袍黑马褂,随意中透着精心,军、政、学三种类型着装不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中西合璧”风景线。

在校长们一番致辞后,嘉宾们开始受邀讲话。教育厅厅长郭有守是留法经济学博士,精通英法德等国语言,开口却是地道的四川资中话。他说当初各校师生们背井离乡,从敌占区千里迢迢,内迁来蓉复校, 历尽艰苦,聚合而成坝上“五大学”,造就了不少人才,为国家贡献了力量。而今抗战胜利在望,大家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局面,多出成果。并颇有创意地将华西坝上“五大学”比喻为“Big Five”,好比反法西斯的中、美、英、苏、法五大同盟国,团结一致,才能不断取得胜利!这番讲话既是对教育成果的总结,亦是对抗战精神的呼应,极大鼓舞了现场师生,话音一落即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随后,张群和邓锡侯的祝贺训勉之辞也为庆典增添了隆重气氛。

接下来,“五大学”校长们唱名颁发证书。在阵阵掌声中,白色人流鱼贯上台,井然有序地汇成一线,从各自的校长手上接领毕业文凭。这份红色缎带束腰的毕业文凭看起来正式气派,其实是统一用纸卷成筒代替的,因时间紧,赶印不及等原因无法现场颁发正式文凭,事后由各校补发。但学子们在战乱期间能如期完成学业,参加如此盛大的毕业典礼,听到校长亲点自己的名字,个个掩不住内心的喜悦,欢乐的颁证仪式足足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由于现场时间有限,原计划还要为优秀毕业生颁发“金钥匙”奖等仪式临时决定各校择时举行。

典礼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师生们纷纷走向“对牛弹琴”的草坪,“小桥流水”的钟楼等校园风景点留影,纪念这段难忘的岁月。“Big Five”的妙喻也不胫而走, 骄傲欢乐之情溢满校园。这场被誉为“最隆重毕业典礼”的盛况也借助媒体,传遍全国。

当然,这场毕业典礼的“隆重”,不仅体现在规模空前、名流云集的形式上,更在于其与抗战即将胜利的历史性时刻交织所承载的精神内核。“五大学”在战火中共度国难,增设学科、培养急需人才,师生积极投身救亡运动,从捐募物资到揭露日军细菌战罪行,展现知识分子的担当,成为抗战时的教育文化中心,华西坝精神也在困境中孕育得更加丰满。因此这场典礼既是战时中国高等教育团结与坚韧的缩影,更是中国教育在民族危难中“弦歌不辍”的生动写照。

一个月后,八年抗战的艰难岁月终于以中国人的胜利告终,1946年内迁高校陆续返迁,华西坝“五大学”就此拉上历史帷幕。这场隆重毕业典礼也以学术的坚守与胜利的狂欢,定格了抗战教育史上一段不朽的传奇。


参考文献

1. 罗中枢:《四川大学历史•精神•使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9月出版。

2. 岱峻:《风过华西坝:战时教会”“五大学””纪》,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

3.杨瑞生、舒继若:《难忘的”五大学”毕业典礼》,燕京大学校友会:《燕京大学成都复校五十周年纪念刊》内部编印,1992年。


本文作者:高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