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四川中西学堂档案(1896—1902)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晚清洋务派为寻求挽衰图存之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指导思想,秉承“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针,掀起了百年中国的近、现代化浪潮。在文化教育方面,以办新式学堂,兴学育才为标志。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促使洋务派们开始了中国的古代高等教育向近代高等教育的实质性转变,一批近代高等学校应运而生,作为四川近代高等教育发端的中西学堂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创办的。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洋务派著名人士、四川总督鹿传霖向光绪皇帝具奏并咨户部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报告中西学堂的筹办情况,请求立案。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初八(1896年6月18日),四川中西学堂在成都铁板桥三圣祠街(今成都市商业场对面三圣街)诞生了。学堂旨在培养“通达时务之才”,初设英、法文科,以学习英、法语言文字为主。次年秋,增设算学科暨算学馆。学堂按照西方“分科立学”的教学制度,对学生按科类、分程度编班定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除了学习公共外语、国学课外,还要学习10类26门课程,学分合格者方可毕业。学堂规定,考得3/6学分者发给三等执照(文凭),考及4/6学分者发给二等执照,考得5/6学分者发给头等执照。二、三等执照由四川洋务总局转报四川总督署备案后发给。头等执照则还须呈报四川总督亲自核准。1902年,中西学堂奉旨与同治十三年(1874年)四川总督吴棠和四川学政张之洞创建的尊经书院合并四川通省大学堂。1902年底,更名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1903年,四川按察使刘德芳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在文翁石室基础上奉旨创办的锦江书院并入。担任四川中西学堂总理委员(校长)的先后有:何维棣(1896年至1897年)、王荣懋(1897年至1898年)、谷绮龄(1899年至1900年)、李尚昆(1900年至1901年)、蔡德跃(1902年)、袁凯(1902年)。中西学堂全宗共有10卷档案,档案内容主要包括:学堂的开办及章程;主要人员的任免;为教习请奖;购买图书仪器;修建算学馆馆舍及经费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