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档案(1914—1927)


在清末废科举、办新学,推广近代科学技术的潮流中,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应运而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6月,由四川布政使许涵度奏请在农政总局下设置农业学堂。许认为:“四川土胶民勤,不患农事不兴,而患农民不智;不患古法不守,而患新法不知。”川督锡良在参加该学堂开学典礼时,也讲了办学的目的:“蜀中沃野千里,古称陆海。夙以蚕丝之利与世相竞,徒以墨守故法,利寝外滋,故不能不提倡农学,以为振兴野业之预备。”学堂初设皇城后宰门宝川局旧址,并另有桑园、试验场各一处。1910年迁东门外白塔寺附近的试验场,约220多亩。农业学堂办学宗旨从四川的地理、气候、土壤条件以及农业生产水平出发,传授农业必须知识和技能。设农业、蚕业、林业预科和本科。1911年后,改称四川高等农业学堂。1912年农业学堂改名为四川高等农业学校。1914年为适应全省专门学校改制,正名为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至1927年连同其他五大专门学校组建成为公立四川大学农科学院,最后成为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开办之初,以培养农政官员为主。学生由各县按限额申送,经考试后人学,一般年龄稍大,国学基础较高。先办别科,学制三年。以科类而论,开办之初即设农别科、蚕别科。1911年以后,增设本科和林业别科、本科、专门部预科,改称四川高等农业学堂。培养方向转向以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推广新技术,开发川边为主。教师大多是日本留学生,对四川地区吸收国外先进技术非常有利。学校校长先后由洪守汝(1906年至1912年)、江书祥(1912年至1914年,1916年至1919年,1921年至1922年)、凌春鸿(1914年至1916年)、陈海彰(1916年)、李振旧(1922年至1923年)、高巍(1919年至1921年,1923年至1924年)、郑良(1924年至1925年)、董仁清(1925年至1926年)等担任。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全宗档案共131卷,大致按内容编流水号排列,主要内容有学校情况一览,上级机关的综合性来文,学科、学籍情况、教职员聘任、经费以及一般事务的来往函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