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四川化工学院档案(1952—1954


1952年,教育部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建设急需大量各类专门人才的形势,并借鉴苏联的经验,提出了“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开始进行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工作。1952年10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根据中央的方针,结合西南地区和四川省的实际作出决定,向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和川南工业专科学校等校下达了“文高字第4522号”指令:“1952学年度开始,在泸县(今泸州市)川南工业专科学校及川南人民行署原址设立化学工业性质的高等院校一所,定名为四川化学工业学院”。指定何玉昆任主任委员,张铨、陈滋德、焦树梁任副主任委员,徐日新、张洪沅、李运华、刘克本、卢剑岑、高诒善等为委员,组成建校委员会,共同筹划建校工作。10月16日,由陈滋德和焦树梁主持成立建校办公室,从川南工专、西南工专和川北大学抽调干部、学生共90余人,组成了土建测绘和家具清点、人事、宣教、总务、教学组,进行各校调入师生职工的接待工作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的清理工作。在四川省政府下达移交命令并派督交组到泸州后学院正式接收了原川南行署和原川南工专的属地及房屋,还借用原财贸干校的部分房屋,设置了两个校区。院本部设在城内的原川南行署内,一年级及预备班设在城外的瓦窑坝原川南工专内。当时合并到四川化工学院的系科包括:四川大学化工系及农化系的农产品制造组与生物化学组、重庆大学化工系及化工专科机械组、川南工专、西南工专、乐山技专、西南农学院农副产制造系及农产制造专科、川北大学化工系、重华学院、华西大学制革组。建院时,学院的教职工是由西南文教部从调并的学校及西南文教部等12多个单位抽调的,总共295人。其中:教师132人(教授23人、副教授l2人、讲师29人、助教66人、俄籍教员2人),干部、职员95人,工人68人。10月下旬,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和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委派郑方为学院副院长到校全面领导学校工作。建院时,学院根据西南文教部所定的原则,按照当时办学条件,决定:“1.本院不分系,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在现有师资及设备集中的基础上设置若干专业;2.为从教学组织上保证今后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纠正旧有的以培养‘通才,为目标的系科设置,吸取苏联先进经验,以专业为高等学校中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一个专业培养一种专门人才;3.为培养国家建设中当前紧迫需要的干部,设立专修科。”学院计划设置的4个四年制本科专业有:皮革制品工艺学、植物纤维造纸工学、酸碱盐肥料工学、食品工学;4个二年制专修科专业有:皮革制品工学、酸碱工学、植物纤维造纸工学、化工机械。在决定专业设置的同时,还明确“为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现有在校学生不延长修业年限,专科不得并入本科;现有的三年制专科及五年制专科调整为二年制专修科,以保持本科四年及专修科二年的统一学制”。鉴于当时的在校学生是分别来自多所院校的本、专科的各个年级,而且有的院校还在同一系内分设有不同学组,有的没有分设学组,故在学籍处理时有部分系科仍保留原名,有部分性质相近的则作适当合并,对“原有化工系(三年级),农产制造系(三、四年级),化丁专修科(三年制的三年级、五年制的五年级),农产制造专修科(三年制的三年级)均照原教学计划办至毕业为止。”11月17日,通过建校、专业设置及学籍调整后,全院学生1076人,共12个本科班、11个专科班以及预备班和补习班正式开学上课,并确定这一天为四川化工学院的校庆纪念日。1953年8月,西昌技专的化工科调入。四川化工学院档案共62卷,内容包括:学院工作计划、总结、报告、院务会议记录;党总支工作计划、报告、党员名册;干部培养、任免、教职员工名册、工资福利、退休材料;学生的学籍处理、毕业分配方案、报表及录取留苏预备生的通知、各专业学生成绩;建校、迁校计划、校舍移交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