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所高校的发展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风貌。四川大学的发展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缩影。从改革开放恢复高考的一声“春雷”,到如今“双一流”大学如火如荼的建设,40年春风化雨,40年砥砺奋进,一代代川大学人用双手书写了改革发展的辉煌诗篇。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央关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的指引下,四川大学实现了两度强强合并,组建了今日的新四川大学。三强合并后的新四川大学,在双流航空港建设了一座环境生态化、景观园林化、信息网络化的江安新校区,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空间问题。这三件大事,是四川大学122年办学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4月20日下午2时,江安水上报告厅迎来了“校史大讲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讲座”的主讲嘉宾——四川大学两次并校改革的策划者、实践者、亲历者,江安校区建设的谋划者、执行者、监督者严仕俊教授。严仕俊教授1970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机械系,1974年在成都工学院高分子材料系任教,1984年起,曾先后担任研究生处副处长、师资处处长;1992年起,长期担任校党委办公室主任、校长办公室主任,2000年后,先后被任命为校党委常委、新校区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
严仕俊教授以《四川大学并校改革和新校区建设的历史回顾》为题,讲述了四川大学与成都科技大学合并、四川大学与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的前因后果,其中不乏很多鲜为人知的决策内幕和详细经过。在后半段,严教授讲述了新校区的选址、规划原则、景观设计等详细情况,还有同学们关心的明远湖、长桥、不高山、一教楼、图书馆、艺术大楼的设计和来历,“新校区地面的红色石条,都是采自龙泉的一座山,规格是1.2米×0.6米,每条石头安装好的全部成本是8元”,“不高山是由三座小山组成,从远处却又看不出来,看起来像是一座山,象征着川大是由三个学校合并组成的,却又浑然一体。江安校区建设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建渣,这些建渣的运输,是要花费很多钱的,当时我们灵机一动,决定将这些建渣堆成一座小山,既节省了建渣运输费用,又能为新校区建设一处风景……”
如数家珍,严仕俊教授对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的熟悉。不知不觉中,时间在飞快地流逝,讲座的时间到了,严教授不得不终止了他的讲述,他言犹未尽,同学们也还意犹未尽。在将要离开的时候,在教室外的明远湖边,同学们还围着他,想听他讲述更多的江安故事。“同学们注意到没有,长桥中间的湖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小岛,这个人工岛让长桥像女生的裙子增加了一条腰带一样,更加窈窕,更加灵动秀美。”“江安校区刚建设好的时候,在绿化带中是没有铺石板路的,我们是让学生自己先自发地去踩,一年后,我们根据同学们自发踩出的路,在上面铺了石板,才形成了路。这种同学们自发踩出的路,才最符合同学们的需要。”“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江安的石板路的石板间距是很符合人的步幅的,让你以最舒心的步幅,伸出脚刚好踏到下一块,不像许多地方,一块挨一块踩时觉得间距太小,隔一块踩一下又太大。”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严教授对江安的感情可见一斑,同学们久久不愿放他离开。严教授和校史办的工作人员相约,在合适的时候再次到校史办将他的回忆记录下来,为同学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回忆。
“听师友学长,讲川大故事”——四川大学校史大讲堂是由档案馆(校史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等部门共同举办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该活动旨在通过邀请在学校工作或学习过、有一定影响力的老领导、老专家和老校友讲学校历史、讲校友故事、讲励志经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坚定川大人的文化自信,激发广大师生爱党爱国和知校荣校的热情。本期讲座由档案馆馆长兼校史办公室主任毕玉主持,学工部江安办副主任邓薇、校史办副主任王金玉、校办江安办杨锦宇、宣传部胡亚兰、学工部冉红艳等老师参加了讲座。
(文:王金玉,图: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