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会忘记20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着每一个人的生活,面对日新月异的巨变,人们有兴奋和期待,也有惊愕和困惑。新闻迭出,问题不断,讨论热烈,各种深度报道在中国的各种媒体上展开,报纸是人们获取资讯的最重要的途径,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信息来源。
那一个历史时期,报业之兴旺发达,前所未有,新创刊的报纸层出不穷,四川大学的“报林”也可以说与时代同步,应运而生。
川大报林一角
“报林”之名由来
1987年,四川大学老图书馆从荷花池边搬迁新馆,这个16000㎡的新馆就是今天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图书馆文理馆。据四川大学图书馆前馆长刘元奎教授回忆,从前的老图书馆(今校史展览馆)的台阶上仅有几个橱窗,存放着几份报纸,他上任后,在新图书馆南边一块空地上开辟了几十个橱窗,比以前扩大了10倍以上。
学生在文理图书馆阅读场景
有趣的是,为了给这块新开辟的读报新园地取个合适的名字,还颇费了点心思。刘元奎教授回忆当时他反复斟酌用名,甚至连续几天早早醒来,若有所思。直到有一天灵感来临,他想到西安有碑林,云南有石林,我们川大的这片读报园地就叫“报林”吧!他把这个想法告知当时的副校长隗瀛涛教授,得到隗校长的赞赏和首肯,于是“报林”得以正式命名,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当年新建成的报林存放的报纸有四、五十种之多,每天及时更新,吸引了不少读报人,获此收益的人群不止是本校的老师和学生,校外的市民也乐于来川大报林读报,他们在这里了解时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一时形成了“报多读者更多”的兴旺景象。
白玉兰树下快乐读报
在报林的旁边,有几棵醒目的玉兰,每年的春天,这几树玉兰花开的时候,是报林最美的季节。这个时候,赏花读报的人明显多起来,他们三三两两在玉兰花前留步观赏,在报林前徘徊阅读。有背着双手的老人、拄着拐杖的教授,也有孩童在报林嬉戏玩耍,还有父母抱着孩子指点着报纸的大标题教认字,这可能算是最廉价的“早教”吧。
年复一年,这几株玉兰日渐壮硕高大,已经长到图书馆三、四楼那么高了,这种早春早开的玉兰品种,学名白玉兰,她们的花期不长,却总是花开烂漫,特别是遇到春日暖阳,几天之内就会全部开放,乳白色的花瓣,厚糯糯的质地,开得明朗高贵,总是让人流连……
校园里的白玉兰
全媒体时代“报林"怀旧
随着科技的发达,社会的进步,我们已进入21世纪一个丰富多彩的全媒体时代。铺天盖地的网络,浩如烟海的信息,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已不是一张报纸所能承载,四川大学“报林”自然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了。
然而,时至今日,还是有一些老川大人保持着这种传统的阅读习惯,每天踱步此间。他们是阅读?是揽春?是怀旧?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报纸一贯的油墨味,未尝不是他们怀念旧时光的理由?每天在校园里走一走,在荷花池边转一转,不由自主就踱步到报林,和老熟人点头问候,和老朋友嘘寒问暖,聊一聊健康和家常,经常可以看到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站在报林醒目的时政标题下,正好借题发挥,点评时局,抒发一番忧国忧民的书生情怀,……也许,读报只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不需要理由。
花开花落,人来人往,看似寻常的“报林”已存在了30余年,在川大这片文化沃土上,报林仍然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也许有一天,读报会成为一种仪式,报林会成为川大人怀旧的地方。
(文:谭 红 图: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