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川大 > 正文


信仰的力量 人性的光辉 ——试析江姐“托孤遗书”的精神内涵

发布时间:2021-06-21      点击次数:


重庆三峡博物馆中,陈列着红岩英烈江姐留下的“托孤遗书”。这封遗书是江姐牺牲前三个月,在狱中把竹签磨成笔,用棉花灰制成墨水写就的。在信中,江姐把三岁的儿子彭云托付给了彭咏梧的第一任妻子谭正伦姐弟。这封字字戳心的遗书,充满了舐犊情深不忍舍离的慈母大爱,更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以及九死而不悔的英雄气概。细读遗书,我们至少可领悟到五个方面的精神内涵:

一、矢志不渝: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内化于心的不灭灯塔,是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江姐托孤遗书的核心要义。这种信念主要体现在:一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即使是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江姐仍在遗书中表达了对革命必胜的乐观态度:“我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现在时局变化的情况,年底有出牢的可能。”果然在三个月后,重庆解放,体现了江姐对时局的精准判断,以及对革命胜利必将到来的坚定信心。二是对党和革命事业绝对忠诚。1939年,江姐在回答为什么要入党时,这样说:“革命本身就不是安乐与享受。我决定入党,就是决定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入党后,她迅速投身到党组织的各项任务中,冒着白色恐怖办《挺进报》,前往下川东开展武装斗争;被捕入狱后,誓死保守党的秘密。不仅如此,江姐更把毕生的信仰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她仍在遗书中嘱托后代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江姐把铮铮誓言与铁肩担当相结合,终其一生都在践行着对党的忠诚,这种如水滴石穿般的革命信念,产生了强大精神力量,将亿万同胞凝聚起来,开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二、家国情怀:舍小家为大家的民族大爱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江姐的遗书,既传递着普通人对家庭的真情实感,更承载着革命者家国天下的革命情怀。这种情怀主要体现在:一是为了国家和集体利益甘于奉献革命事业与个人利益面临取舍时,江姐始终将党和人民的事业摆在第一位。1946年儿子出生之际,为了在艰险的革命斗争中轻装上阵,江姐在行剖腹产手术时,强烈要求医生为自己做了绝育手术;为了前往下川东开展武装斗争,她把襁褓中的儿子寄养在亲友家里;当丈夫不幸牺牲后,悲痛不已的江姐谢绝了党组织的照顾,继续战斗在武装斗争第一线。二是淡泊名利、无私忘我的精神风范。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南方局对国统区党的工作提出了“三勤、三化”方针,江姐牢记党的要求,隐蔽在群众中默默工作。尽管丈夫是中共重庆市委第一委员,但她不慕高位,只要革命工作需要,便随时更换工作地点、职业、姓名和身份。1944年化名江志炜考入川大后,她也没去学生团体中追逐响亮的名号,而是甘做绿叶,幕后指导进步学生运动。舍却小家、顾全大家,江姐用自己的人生抉择诠释着忠诚、大爱的内涵。这样的抉择本质上是担当,镌刻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三、舍生取义:百折不挠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在狱中,江姐已预感可能会牺牲,她在遗书中写道:“万一他作破坏到底的孤注一掷,一个炸弹两三百人的看守所就完了。”但她仍将生死置之度外,展现出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这种气节主要体现为:一是百折不挠的革命斗争意志。在革命工作中,江姐顽强开拓、独立担当,无惧白色恐怖的高压。在川大求学期间,她以过人的胆识与谋略,指导进步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爱国运动;在狱中,她团结教育难友,与国民党反动派斗智斗勇,这种不畏强权、勇往直前的精神给予了难友们极大的鼓舞与信心。二是宁死不屈、正气凛然的大无畏精神江姐被捕后,面对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难友们被她的坚强意志所震撼,革命志士何雪松写诗赞美她“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江姐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诠释了信仰的力量有多强大,革命志士的生命有多顽强。正是有无数像江姐这样大义凛然的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党和人民的事业,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

四、渴求真理:勤学善思的进取精神

江姐在遗书中提到:“我们在牢里一直是不断在学习,希望我俩见面时你更有惊人的进步。”与时俱进、勤学善思是江姐短暂人生的鲜明特质,读小学时,她曾连跳三级,成绩仍然是全年级第一;在南岸中学读书时,获得过最高荣誉银盾奖。在川大求学期间,不仅自己刻苦学习,还努力带动寝室的学习氛围;为了读懂来自列宁故乡的进步俄文书刊,还曾自学俄语。被捕入狱后,她凭借超群的记忆力,默写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以及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供难友们学习。为了系统总结重庆地下党工作的经验教训,江姐还起草了狱中讨论大纲,在她带领下,牢房变成了学堂。最终,难友们的讨论总结,由罗广斌脱险后写成报告,呈交给党组织,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著名的“狱中八条”。这份来自历史、又充满现实意义的思考,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增强理想信念的必修课。

五、优秀品格:克己修身的作风操守

纵观江姐一生,始终保持着关心他人、克勤克俭的作风操守。这种作风一是表现为艰苦朴素的家风传承。江姐在遗书中叮嘱谭竹安,“孩子们决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她本人生活也十分朴实勤俭,在川大读书时,江姐与同学们自制印染布,以节约生活开支;她的衣着,老是蓝布旗袍外罩一件紫红毛衣。二是对他人的关心与体贴。鉴于幼子的养育需要累及他人,江姐在遗书中恳请谭竹安姐弟的明达和理解,感激、歉疚之情跃然纸上。关心体贴他人,是江姐团结群众开展工作的重要经验,在川大读书时,她就主动为家境贫寒的同学解决学习生活困难,争取了许多中间同学加入进步组织;在狱中,她为看守黄茂才织毛衣、拉家常,成功策反其为党组织服务。年仅20多岁的她,却因乐于助人获得了“江姐”的尊称。三是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在写给谭竹安的几封家书中,江姐多次提到儿子彭云,信中充满了舐犊之情。不仅如此,江姐更把这种母爱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她为孩子设想的人生之路,不是追求大富大贵,而是“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这种心怀天下的慈母大爱,书写了人性与党性相合共生的感人篇章,闪耀着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所特有的人性光辉。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江姐的遗书是写给亲人的,也是写给我们的,更是写给未来中国的。重温江姐遗书,我们看到的是为革命理想甘洒热血写春秋的赤胆忠心,看到的是将人民福祉和民族命运扛在肩头的家国情怀,看到的是身处艰难险境而坚守信仰的精神境界。时代不同,但责任相同。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江姐“托孤遗书”蕴含的精神内涵,在谋求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书写无愧于革命先辈的精彩华章!


参考文献:

1、黄芬:《江姐在川大》,《锦江怒涛》,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8月出版

2、赵锡骅:《江姐在四川大学》,《青春的脚步》,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8

3、卢光特、黄桂芳:《江竹筠烈士——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党跃武、陈光复主编:《川大记忆校史文献选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丁少颖:《江姐真实家族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陈莎:《论江姐精神的时代特质》,《党史博采》,2019年第6

6、郑小林:《新时代下江姐精神的深刻内涵》,四川大学档案馆微信公众号2020610


(本文作者:四川大学档案馆 毕玉、杨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