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川大 > 正文


历史上的川大校门

发布时间:2022-09-29      点击次数:


校门,历来都是一所学校最重要的展示窗口,它见证时代的变迁,承载岁月的洗礼,感知文化的兴盛,它不仅是校园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扮演着校园第一印象的“门面”角色。它是一道校园文化景观,是学校品牌形象和人文精神的象征,是对学校历史文化和精神理念传承的默默诠释和解读,更是一代代校友心中难以磨灭的文化地标。因此,对于校门而言,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或者将来,它的意义都不仅仅只是一扇“门”,通过一所学校的校门变迁大致能够反映学校的发展变迁、教育的兴盛交替。

本文将发掘川大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校门,特别是原国立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原华西协合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和原成都工学院(成都科技大学)的校门,通过文字与图片的方式还原当时的学校发展历史,通过各个时期的校门了解当时的人、当时的事,展示三个学校丰厚的历史底蕴,希望通过一个个历史上校门背后的故事折射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轨迹。


四川通省大学堂

1902年,四川总督奎俊奉旨合并四川中西学堂和尊经书院,组建了四川通省大学堂,校址设在原尊经书院旧址,即现在的成都市文庙西街,它仿照京师大学堂模式办学,是一所中西结合、文理兼备的近代综合性高等学校,它的成立标志着代表四川传统教育的尊经书院和代表四川近代高等教育的四川中西堂向近现代高等教育的过渡和转型。同年,四川总督岑春煊转发清廷指令改大学堂为高等学堂,于是,四川通省大学堂改名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1903年,锦江书院正式并入,完成了四川大学历史上的第一次三强合并。

在四川省城高等学堂的校门处挂有著名经学大师王闿运的集句联“考四海而为隽;纬群龙之所经”,此联上句出自西晋左思《蜀都赋》,下句出自东汉班固《幽通赋》,它的意思是:你们都是四海难觅的卓越人才,你们在学校里努力学习本领以古代圣哲的经典成就你们将来的辉煌。此幅著名的对联从尊经书院时就挂在了校门旁,其蕴含了川大学人宏伟的志向和博大的情怀。

此时的校门为四川常见的庙宇式多重进门结构,有高大的屋檐挺拔的立柱,进门上方是高悬的四川高等学堂牌匾,下方有高高的门槛,大门两侧的门檐下挂有照明的灯笼,墙上张贴有学校的准则。由于是从传统中式书院转型而来,这时的四川省城高等学堂的校门还带着浓烈的旧式书院的气息,这是目前已知的四川大学最早的校门照片。

2C93D

四川高等学堂校门


华西协合大学

鸦片战争后大批西方传教士进入四川,在传教布道的同时开设医院、新办学校。1904年,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的基督教差会筹划在成都开办一所全新的大学。190511,华西协合大学临时管理部成立后在成都南郊锦江南岸选定了一大片空旷地带作为未来大学的校址。1907年,学校开始兴建校舍,由于华西协合大学的兴建,从此这里便有了“华西坝”的称呼。190810月《华西成都基督教大学筹办方案》正式拟订,其办学宗旨为“借助教育为手段促进基督事业”,“为与华西各差会有关系的中国或其他国家人士提供教育设施”,“为所有其他阶层青年提供受教育的手段”。华西协合大学筹办之一的客士伦曾这样解释到:这个大学是要发展为一个最完备的高等学府,使西部各省的学生不必远到外国去留学就可以学得他们所需要的任何科学,这些科学都将在这所大学里被基督教精神所渗透。

1CAE31

刚落成的华西协合大学校门,门楣上的校名还没有刻上 拍摄于19151113

1910年3月11日,华西协合大学正式成立,和其他教会大学一样,它具有基督化、西方化、国际化特点,实施的教育以西学、神学为主,教员多为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人,早期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各差会。

1912年在华西协合大学邀请下,英国建筑专家荣杜易一行来到中国,他首先考察了北京的中国古典建筑,然后在成都对川西一带地方建筑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中西合璧的建筑蓝图。在整个校园的建筑设计图中荣杜易在校门的设计上花足了功夫,它既有成都城门楼壮观的风采,又有高高耸立既带中式屋顶又含西方建筑宏伟高大的模样,校门的园拱门在中国颇为多见,当年成都的牌坊造型给了对中国了解不多的荣氏设计华西大学大校门提供了不少的借鉴。

当荣杜易把设计蓝图汇就以后颇为得意地把它发表在英国的建筑与建筑家专业杂志上,而且还存放在英国皇家科学院展示于世。在百余年后的2018年这批设计蓝图回归华西坝——荣氏后人将这批设计蓝图捐赠给了学校。

45820C

华西协合大学校门,在这张照片中WEST CHINA UNION UNINERSITY A.D.1910”校名已镌刻于上,拍摄于1921111日。

华西协合大学校门是一座青砖黑瓦的“品”字形中式门楼,门楼共分三层,第一层中间为巨大圆拱,二三层交界处有红砂石牌匾,正反面分别刻有“华西协合大学校1910” “WEST CHINA UNION UNINERSITY A.D.1910.”。门楼有中国传统建筑的飞檐、吻兽和宝顶。1954年4月因市政建设华西校门被拆除,校名石碑不知所踪。1996年3月28日,成都府南河工程施工时在原校门附近一口水井上发现了英文石碑,碑身为红砂石,重约800斤,长1.25米,宽1.2米,上面镌刻着英文校名,如今它做为镇馆之宝安放于四川大学校史展览馆内,等待着它的孪生兄弟——另一块中文校名石碑的归来。

4B4CA6

四川大学校史展览馆内的华西协合大学校门校名英文面石碑


国立四川大学

1931年10月26日四川省政府接国民政府令将校名定为国立四川大学,校址位于皇城煤山之崖,即现在成都市天府广场,这是当时国内13所国立大学之一。11月9日在皇城至公堂举行了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的合并仪式及国立四川大学开学典礼,从此,成都地区各公立高等学校众水归流,国立四川大学的成立标志着四川大学国立化的启动。

辛亥革命之后,清政府被推翻,处于城内中心位置的皇城贡院先后被用作军政府和其他民政办事机构,也曾因为军阀破坏沦为废墟。在战火平息的间隙,不少学校在残垣断壁的荒地上兴建房舍,立学治学,国立四川大学便是其中的一所。

国立四川大学的校门不是成立时修建的,只是在原有皇城城门洞上镶嵌国立四川大学校名而成,这座校门最显著的是门前的牌坊上“为国求贤”四个大字,寄托着无数前贤师长教育救国、振兴川大、造福桑梓的梦想。

3227C8

国立四川大学校门

2002年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开工建设,在校内的景观水道尽头按1:1比例再塑国立四川大学时期校门。

2A0732

仿国立四川大学校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


成都工学院

1953年7月,高等教育部召开了全国高等工业学校行政会议,会议明确提出:要以办好高等工科院校及大学理科为重点,确定1953年高等教育将继续进行院系调整,会上还作出了将四川大学工学院和四川化工学院于1954年暑期合并建立四川工学院的决定。同年12月,西南高教局致文四川大学及四川化工学院,“兹决定四川化工学院与四川大学工学院合并,在成都另组建独立的四川工学院,”争取在明年暑期基本完成建校任务。同年12月11日建院筹委会成立并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新建学院的院址定在“四川大学以西,工农速成中学以南的新桂乡地区内,该地区位于四川大学与四川医学院、四川音专及正在修建中的西南民族学院之间,属成都市城市建设计划的文化中心地带,交通便利,便于各校间的交流,并经勘测证明,地质、水文及环境条件等均宜建筑。

1954年8月27日新成立的成都工学院举行了隆重的建校典礼,在我国院系调整背景下一所崭新的大学就此诞生了。

在成都工学院成立之初学校是没有校门的,直到1956年据学校一份档案记载才有了修建校门的规划,“为了使我院发展到1957时学校各方面能初具规模,拟在57年内修建学校校门,并将校区内的道路及室外水电管线及绿化等加以较有系统的整理,因之在公用附属设施工程方面及其他基本建设工作方面的投资,均拟请由高教部结合房屋建设工程情况,考虑予以增列。”

3104C9

成都工学院校门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东大门位于九眼桥通往望江公园的路上,这座校门是学校自峨眉迁回成都后一直使用的正校门。最初修建于1943年,当时只是一个临江而设的简易校门。1953年,在迎接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来校访问之前,四川大学才真正有了一个比较像样的校门。

1030DD

四川大学校门 拍摄于195487

2005年,在学校档案中首次提到了对新四川大学校门的改造事宜,“根据成都市建设的要求和教职工的意见,要求学校职能部门对望江校区西门进行维修,并尽快提出华西校区校门、望江校区北校门、东校门的改造设计方案,为加快校园建设和110周年校庆做好准备。”这里提到的望江校区北门就是我校目前的正大门,在大门的后面就是学校行政机构所在地——明德楼。

2010年4月学校为应对新时期学校发展需要,再次提出对望江校区北门进行改造,在改造前充分征求学校老领导、老教授的意见,在方案中尽量包含原望江校区的风格和元素,并且提出大门高度不低于12米。同年7月正式启动望江校区北门的维修改造工程,该项目维修改造建筑面积128平方米,总投资240万元,建设内容主要是对北大门建筑及周边环境,包含北大门门房、牌坊、给排水、强弱电等进行维修改造,全部建设资金由学校自筹解决,同年年底,一座崭新的、带有原四川大学校门浓烈气息的四川大学北门在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的磨子桥旁拔地而起,它的建成不仅是新四川大学的“门脸”,同时也是成都市一座显著的地标。

175A47

四川大学北校门,民间昵称“红门”

四川大学北校门呈中式建筑“品”字型结构,四根方型红色立柱高高耸立,托起左中右三处屋檐,在立柱的下方由八块造型相同的祥云图案的基石固定整个建筑,上方青色屋檐下装饰着彩绘,檐牙高扬,雕梁画栋。在建筑的正中央镌刻着四个金字大字——四川大学,那是1985年小平同志为我校亲笔题写的校名。

一所大学的校门不仅是学校地理位置的标识,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具体呈现。今天,当我们走过矗立在华西校区、江安校区的老校门,徜徉于巍峨的四川大学北校门下,定会时时追忆前贤师长的泱泱风范,体会百年名校的深厚底蕴,感触绵绵不绝的文化薪火传承。

文:四川大学档案馆(校史办公室)沈军 陈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