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川大 > 正文


国立四川大学望江楼校区迁建记(民国篇)(上)

发布时间:2022-10-20      点击次数:


7EC72

图为1937年开始兴建的国立四川大学化学馆

四川大学的前身国立四川大学作为民国时期四川地区规模最大的最高学府,由1896年成立的四川中西学堂等多所近代高等学堂演化合并而来,它的发展建设不仅关系民国时期成都高等教育的演进,它的迁移兴盛更牵连着近代成都城市化的脉动。1931年,当时成都三大高等院校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完成了“三水汇流”的大合并,合并后成立的国立四川大学成为当时全国最著名的12所国立大学之一。[1]

一、国立四川大学望江楼校址的迁建原因及过程

“国立四川大学继承三校校产,校址非常分散,校本部和文学院、教育学院设在原国立成都师范大学所在的皇城,理学院和法学院在原国立成都大学所在的南较场。1937年,省市政府为规划成都城市建设,向国立四川大学提出收购皇城校区,将学校主校区迁校重建的建议,时任校长任鸿隽先生为城市建设及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计,拟定了迁校重建的重大决定。1937年4月四川省政府与国立四川大学签订《四川省政府与国立四川大学协定迁移校地合同》,新校址拟于成都东郊的望江楼公园附近,就此开始了国立四川大学的搬迁和新校区建设工程。

国立四川大学搬迁的原由及搬迁计划安排,据当时档案记载:“四川省政府鉴于旧皇城川大校址,位居都市中心,不特尘嚣过大,妨害学子研究学术,且于省市交通亦感阻碍。故为教育计,为都市交通计,均应设法将川大迁移,收回皇城土地以谋沟通都市中心区之交通。爰于二十六年(1937年)4月,始与川大商洽停妥,协定迁移校地合同。由省府就外东望江楼附近,征拨二千亩民地,划交川大,以作该大学之校址,并拨补助费六十六万元,以作川大迁移补偿费用。”当时的四川省政府和成都市政府,一方面为成都市城市规划计,欲在皇城地区开设一中央商业区,把川大移至东南郊外与华西协合毗邻形成一文化区。另一方面亦有将皇城地块出卖以谋利的意图。“省府以此项开支过巨,在目前省库异常支绌情形之下,实无法挪拨此项开支。故决计收回皇城土地后,开建一中央商业区,将收回地段,除酌留百余亩建筑省府及中央公园与实验小学外,其余地段,划作若干号,分期定价标卖,以资挹注。兼谋沟通都市交通,繁荣都市商业。”这一项目作为当时四川省成都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建设项目,很受政府重视,制定了详细计划,成立相关结构专理此事:“此项事务与省府各厅处会,及地方市县政府征局职掌,均有牵连。始由省府各厅处会,联名签呈,刘故主席核准由秘书处暨民财教建四厅及地政委员会,成都市政府、省会警察局、华阳县政府、征收局、暨川大,合组一‘四川省政府办理川大迁移校址委员会’专司其事,并经核准。”[2]

FDB69

图为四川大学馆藏历史档案《国立四川大学》-655卷第1件《抄四川省教厅公函 转饬省府办理川大迁移校地委员会准已拨交土地计五百亩等》

任鸿隽校长的迁校决策使学校结束了校址分散和处于尘嚣包围的状况,全部集中建设于成都外东望江楼的现址,是考虑了学校的环境、将来的发展等多种因素之后决定的,这无疑是有远见的,为学校以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37616日,在望江楼农学院举行了国立四川大学新校舍破土动工典礼,望江楼校区的图书馆、数理馆、化学馆先行开始建设。

81AEE

图为当时兴建的数理馆

二、抗战后川大的校地接收及扩张建设

由于战争影响,国立四川大学于1939年南迁峨嵋,望江楼校区的校地接收及校舍建设工作一度停顿了下来。直至1943年战争形势相对稳定,学校由峨嵋迁回成都,在逐步落实《四川省政府与国立四川大学协定迁移校地合同》的基础上,学校的发展就与城东南郊望江楼地区的开发建设紧密相连,开始了一轮大规模的校地接收及校舍建设工程。

(一)校地开发的模式调动了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校区房地开发和建设

国立四川大学作为民国时期四川地区最高最完善的学府,它的搬迁、建设和投入,更是以学校为中心,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社会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

按照《四川省政府与国立四川大学协定迁移校地合同》中规定省政府划拨望江楼附过两千亩土地为四川大学建立新址,但由于划拨面积广大,土地所有权性质复杂,划拨土地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学校只有在一边建设一边开展正常教学工作的同时,以多种方式完成校地的接收。

其一,对官公营产的直接划拨。民国时期官公营产属公产范围,由政府或军队管理,这一部分土地多是通过直接划拨的方式直接划归学校,如地处头瓦窑的军毯厂,以及1947年通过与军工署的交涉,将锦江对岸军政部军工署五十工厂成都分厂及其下属白药厂土地借拨学校使用,将两厂改建为学校工学院和理学院。另外在直接划拨施行困难的情况下,学校争得省政府的资助,以每亩2.7万元的价格将应划拨的两千亩土地中的一部分改作现款拨付,筹得350万元用于购地和新校园建设。市政府支持国立四川大学的校园建设,也用直接划拨的方式向学校划拨土地,如望江楼附近的土地,由市政府调配动迁,将其规划为学校教师的宿舍。当时的报刊曾经报道:“蓉垣名胜之一的望江楼,市府自动迁让,划作川大教授们的宿所,教授先生们得了这样良好的宿舍更安定的去进行其教学和研究工作。从此,名人胜地,相得益彰。”[3]

其二,对私有土地多采用征购的方式。学校以征购方式扩建校地由来以久,如1936年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就曾以12784元的时价征购到成都市东郊狮子山附近田地206亩,作为开设试验场之用,由省政府出具红契管业,并附土地清册为据。[4]

在搬迁新址建设学校的过程中,在省政府划拨二千亩校地范围内,还是有大量土地是私人所有的田地或坟地等。虽然按照《四川省政府与国立四川大学协定迁移校地合同》上规定“由省政府划拨二千亩土地,签订合同后十日内,省府于所应拨之二千亩优先进拨五百亩,以便川大开工,其余部分于两个月内,将买地手续办清,交与川大……所拨地址上之一切纠葛,如迁坟拆屋及青苗费等,概由省府负责处理”。[5]但时势艰难,政局变动,政府财政紧张,此项承诺并不能完成达到,坐等政府解决问题终非成事之道。当时接掌学校的黄季陆校长以非常务实的态度着手解决学校的征地和建设问题,即在尽量争取政府划拨的情况下,对不能通过拨划的私人土地以征购的方式进行赎买。1946年,学校就曾在头瓦窑徐家巷一带,以每亩40余万元的价格向张泗达购得地亩40余亩。此地与工学院毗邻,亦在省政府2000亩划拨范围内。[6]但因其属私产,故学校商议再三,以征购方式予以接收。并附当时学校致市府请征购地亩应付头瓦窑间地略图等事由附地略图一份[7]

CBCD3

图为1944征购头瓦窑地亩事所附地略图

在此份地略图中可见,除前期由省政府划拨征收的五百亩土地已用于学校基础建设外,学校周边头瓦窑、徐家巷等地尚有许多零星地块尚待学校以征购方式加以接收及建设。

又如19468月成都建国造纸股份有限公司与学校达成收购土地房屋及设备的协定,拟以一千柒佰万元购其地皮七十四亩,以贰亿伍仟柒佰零四万九仟元购其各类房屋。又因学校开学在即,而经费不足,学校与建国纸厂商定先将纸厂现在使用的部分房屋及设备借与学校使用,[8]并列出《成都建国造纸厂厂房地价设备估价单》。

由于抗战后期开始的通货膨胀,不同时期征购土地房屋的价格相差很大,特别是1945年之后,物价飞涨,房地价格增长很快,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多方设法,陆续完成了周边校地的征收及购买工作。

其三,成都地区历来有文脉流传,兴学重教为社会所称颂,作为四川最重要高校之建设得到了成都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不仅广有各界人士捐款捐物,更有当地业主自动将地产捐出建校的情况。如19439月,水神寺主持就将自己辛勤维持一生的庙舍田地房屋二十三间、土地两亩全部捐与学校。在其就此事对市政府的呈文中道:“缘本市陕西街南较场之水神寺产私系明善之私有,其寺界周围与国立四川大学毗连。此次国立四川大学由峨嵋迁回成都。其原有校舍被中央军校借用大部分,而现存小部分之校舍实不敷用。窃以抗战建国之从人才,迩来同盟国家日见胜利,正需才孔亟之秋。培植人才实不客缓,校舍不敷应用势必影响人才之作育。而于抗战建国亦将私有在南较场之水神寺全部寺产捐赠国立四川大学以作扩充校舍之用。除了与国立四川大学协议签字订定捐赠办法,并请当地镇长保甲到场证明外,理合具文呈请市政府备案。”[9] 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向学校捐地募款,支援学校建设。重庆士绅朱叔口向学校捐赠了仑坝子地皮[10];而大华实业股份公司也向学校捐赠了建设基金等等[11]。同时学校设立建国奖学金,从1944年到1946年,共收到各地建国奖学金6800多万元。对学校的征地和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校舍建设紧锣密鼓的进行

除了多方筹集资金进行征地外,这一时期学校的校舍建设也在有条不紊且紧锣密鼓的进行。望江楼附近校园内先后完成建设工程十余处,计有:学生一宿舍、师范学院教室、饭厅兼礼堂、图书馆书库加楼、校长办公室及住宅、新生院草房教室、饭厅、教职员宿舍菊园、留青园、健庭园、华西村、回回坟等,其后又接连修建了大礼堂、浴室、大校门、女生宿舍、师范学院宿舍、附属小学等多处工程。

4DC11

 图为当时所建的学生一宿舍

这些建筑工程虽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但其以传统建筑形式为主,加入新的建筑材质和工艺,结构牢固,功能更合理。如在图书馆对面修建的“U”字形教室工程合同中,就对工程的具体方法、用料、工艺等作了较详细的规定:“工程基脚所有墙脚先挖槽方一尺宽、深二尺五,将槽底老土夯打坚实后铺一、二号沙泥历打平实,每层半尺厚;大房隔墙中均立木柱,其直径不得小于四寸;砖墙以基脚三和土砌十寸勒脚墙,三层平砌城砖为墙身,内立砖柱厚十寸,用一三号灰沙浆砌做灌灰浆,外墙做清水墙,灰缝以平整为主,以平滑光洁为度,不得有龟裂及斑污之弊。”[12]另外合同中还对竹壁、山墙、地板、走廊、平顶板、屋架、门窗、階沿、瓦顶、油漆等工程各方面都做了详细精确的规定,从而使工程质量有了较可靠的保证。1947年夏秋之际,成都发生50年未有的大水灾,学校校舍在水灾中遭到了较大的破坏,在当时的学校行政会议上成立了国立四川大学工程处,由学校总务处长郑愈教授兼任处长。川大工程处除了进行学校被损校舍的修复重建工作外,更要进行新近接收的兵工厂、白药厂改建为工学院、理学院,众多厂房校舍的修建工程分头并进。1947年在校本部进行的工程就有:“一、改建大礼堂,原大礼堂较简陋,改建后房盖升高,地面由平面改为斜面并捶磨水泥三合土,入口处填高地基修成台梯,礼堂前后两端修成两楼的宫殿式建筑,戏台加宽,安置铁椅1200把,礼堂内外油漆一新。二、新建学生宿舍,增建学生二宿舍,购买朱家院改修为学生三宿舍。在原女生院宿舍隙地,新建楼房一幢,扩充女生院。三、增建修平房11间。四、在学生一、二舍之间新建学生饭厅两列。”[13]

4D5FD

图为国立四川大学学生二宿舍

1943年学校由峨嵋迁至望江楼校区,以当时图书馆、数理馆、化学馆三楼的建设为起点,经过7年的苦心经营,据1950年清查统计:“望江楼校本部占地1024.5亩,工学院300亩,农学院狮子山园艺场304亩,再加上学校原有的南较场校产281亩,几处附中地产209.7亩,散于城内的30多处宿舍123.65亩、都江堰灵岩山林场951亩、新都烟草场、金堂柑橘场、绵阳棉作场等合计375亩,总共合计面积达到3566亩,此外尚不包括在当时被视为‘荒郊野地’的河心村、三瓦窑一带的2000余亩。”[14]单就校园建设规模来看,在当时全国高校中都是数一数二的。


文:甘露华


[1]  国民政府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开明书店1935年版。

[2]   四川大学档案馆藏历史档案:《四川省政府办理川大迁移校地委员会一年来会务进行状况及工作报告》,《国立四川大学全宗》第7卷。

[3] 《川大新校舍巡礼》,《新新新闻》,1943213日。

[4]  四川大学馆藏历史档案:《国立四川大学全宗》,《函请分饬我校购地范围内坟地业主从速登记》,案卷号:704,文件号:014,页码:4。

[5]  四川大学档案馆藏历史档案:《四川省政府与国立四川大学协定迁移校地合同》,《国立四川大学全宗》第7卷。

[6]  四川大学馆藏历史档案:《国立四川大学全宗》,《本校致市请征购地亩应付头瓦窑间地略图等事》,案卷号:638,文件号:011.页码:2。

[7]  四川大学馆藏历史档案:《国立四川大学全宗》,《本校致市请征购地亩应付头瓦窑间地略图等事附地略图一份》,案卷号:638,文件号:011,页码:5

[8]  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国立四川大学立买卖房地及设备预约人双方议定条件》,《国立四川大学全宗》,案卷号:2489,文件号:05,页码:1-2页。

[9]  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关于捐赠水神寺产的说明》,《国立四川大学全宗》,案卷号:705,文件号:05

[10]  四川大学馆藏校史档案:《为收回重庆士绅朱叔口将捐赠本大学仑坝子地产请托姜友于代表接收》,《国立四川大学全宗》,案卷号:2226,文件号:03

[11]  四川大学馆藏校史档案:《大华实业股份公司捐赠建设基金》,《国立四川大学全宗》,案卷号:2206,文件号:06

[12]  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国立四川大学全宗》668卷,《“U”字形教室工程合同及工程施工说明书》,第5页。

[13] 《四川大学史稿》(第一卷),《四川大学史稿》编审委员会,2006年,第222页。

[14] 《四川大学史稿》(第二卷),《四川大学史稿》编审委员会,2006年,第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