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川大 > 正文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建设记(共和国时期——老川大部分)

发布时间:2023-03-09      点击次数:



837D2

上世纪90年代川大校门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大学以望江校区为中心进行校园建设。校园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对于学校发展,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质量和人才成长,关系十分重大。主要建设时间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年间进行的大规模校园规划和楼宇建设;二是改革开放后,80年代中期学校的整修和建设。

一、新中国成立后四川大学的规划与校园建设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的校园规模和基础设施继承自国立四川大学,在建国之初全面凋敝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应该算是比较好的,特别是经过新中国成立后6年的建设和发展,又有了很大的改善。

(一)校园面积的变化

四川大学现校址在1937年选定时,有2200余亩,加上早在附近九眼桥东侧白塔寺的农学院近300余亩土地,共有2500亩(未包括市内其余地方的土地)。1943年初从峨眉迁回成都后,校园又逐步扩大。从九眼桥到三瓦窑,橫跨锦江两岸,延绵10余里,凡是大一点的建筑,均为四川大学所有。据195010月清查统计,望江楼校本部占地1021.50亩,工学院300.75亩,农学院狮子山园艺场304亩,城内部南较场281亩,几处附中209.7亩,散于城内30多处宿舍123.65亩,灵岩山林场951.27亩,新都烟草场、金堂柑桔场、绵阳棉作场合计375亩,以上都是按修了围墙的土地计算的,加起来占地即达3566.43亩,不包括被视为荒郊野地的河心村、三瓦窑一带的2000余亩。从这个意义上讲,四川大学在当时国内综合大学中,校园是较为宽敞的。

随着成都市旧城改造和建设的发展,加上历史原因和院系调整划拨,四川大学校园面积急剧缩小,1954年工学院独立后,还有2394亩,到1956年农学院独立建院时,四川大学校本部只剩下1000多亩土地了。其原因是:

1)按西南军政委员会指令,腾出市中心南较场的281亩土地,分别给西南军区后勤部、省公安厅、省卫生厅、省委党校。(2)支援国家建设。按政府要求,工学院的300亩地划给川西机械厂(后南光公司),将304亩狮子山园艺场划给新建院校和科研机构(四川省农科院等)使用,将金堂、新都绵阳的375亩实验场地无偿交给当地政府。(3)附中划归地方管理。四川大学各附中土地,随着附中划归地方教育部门管理,土地校舍也无偿划拨出去。(4)支援城市的公共事业建设。1954年根据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和市政府的决定,将靠近望江楼的300多亩土地划出来,开辟为望江楼公园(当时称郊外第一公园)绿化地带。(5)院系调整划出大片土地。农学院独立建院,灌县灵岩山1000亩实验林场也随之划出。四川大学为支持国家建设和成都市政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新建筑的突起

在校园面积缩小的同时,校内的基本建设不断发展,特别是19529月以后大规模的基建经费逐年增加,新建筑不断突起。1950年基建费占全校经费支出总额的6.1%1951年为12.6%1952年高达26.1%。若以1950年基建投资额为基准1001951年上升到3071952年则达1734。建筑面积由1950年的36218平方米,上升到1956年底的108357平方米(不含已修道路47320平方米)。其中比较大的建筑是:

第一教学楼共2461平方米,1952年新建,是当时学校主要的教学教室,现在作为四川大学全国干部教育基地,仍是望江校区主要教学建筑之一。第二教学楼(当时称文史楼)和第四教学楼(当时称生物楼),这两幢宫殿式的建筑和图书馆书库,合计面积12457平方米,1954、1955年先后兴建。二教和四教的建筑风格非常相似,现在它们虽经多次整修,但都保留着当初落成时精致的大屋顶、楼顶四角的斗拱以及向上的飞檐,飞檐的上面均塑有造型相同的飞鸟形象。屋顶上还保留着十座南北对称的小阁楼,这种造型在老川大的所有建筑中绝无仅有,美轮美奂。每个小阁楼屋顶上同样塑有一只飞鸟,小阁楼窗户由横式的木条构成,远远望去就像百页窗。与小阁楼窗户不同的是大楼的窗户均由中式的木制小方格花窗构成,给人一种横竖相宜的美感。                                  

18E80

东二教学楼俯视图

理科楼建成于1962年,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由四川省建筑设计院设计,是一座具有明显苏联建筑风格的大楼,是当时仅次于锦江宾馆的“成都第二高楼”,其建筑的宏伟壮观充分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初期四川大学的建设成就。理科楼作为物理、化学、材料学院的教学实验用房使用至今,而楼前树立的毛主席塑像,也成为那个独特时代的记忆留存下来。

266403

毛主席塑像和理科楼正面

1952年开始,学校先后修建了新涛邻(桃林)村、绿杨村、红瓦村、滨江楼等教职工宿舍集群和女生一、二宿舍,使教职工宿舍面积达到41631平方米,学生宿舍达到12010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49.5%,初步缓解了当时师生员工宿舍紧张的问题。

建于1948年的2017平方米的学校大礼堂,经过1950年改建,礼堂前行两端均修成仿宫殿式建筑,戏台加宽,安置铁椅1200把,是当时成都市最好的礼堂。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二届川西区人民代表大会都是在这里召开的,为四川大学争得了荣誉,扩大了影响。2000年大礼堂被改建成了今天的商学院大楼。

92679

上世纪50年代的四川大学大礼堂照片

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校园建设

1979年以前的学校校园,是经历了30年代、50年代两次规划而成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原校园规划明显不适应发展需要了,主要表现为格局不太合理、功能分区较混乱、学生生活区较拥挤、运动场地与绿化用地不足、配套不完善、道路窄小且质量差、地下管网零乱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做好与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相适应的总体规划,用科学的规划来指导改造老校园,建设新校园。

为适应发展需要,19791月,学校决定成立基建办公室,统一管理学校的基建工作。1984年基建办公室更名为基建处。19791993年的15年间,学校基建投资共12622万元,年平均841.5万元,新建校舍27.5万平方米,同时改善了学校的供水、供电、供气以及道路和通讯条件。

(一)校园总体规划的编制 

198312月,教育部[83]教计字195号文批准“四川大学到1990年,其发展规模为1万人,其中本科生8000人、研究生1000人、干部专修科450人、进修生450人、外国留学生100人”。学校根据部颁高等学校规划面积定额及补充规定,编制了《四川大学总体设计任务书》。任务书要求既要保持老校的文脉,又要反映时代的气息;既要照顾学校设施的完整性,又要考虑到以后发展的可能性;既要安排好教学、科研、体育运动、师生生活的各个功能分区,又要便于师生学习、工作、相互交往联系;既要营造一个适合教学、科研的宁静气氛,又要方便对外开放,与社会联系。1984年,以此为基础,编制出《四川大学总体设计规划图》初稿。

1985 8月,《四川大学(扩建)总体设计任务书)和《四川大学校园总体规划图》绘制完成,并上报国家教委。按任务书1987年底校舍面积308345平方米基础上,需要新建286862平方米,总投资17253万元,计划在1995年建成。新的校园总体规划,将校园分成五区:即教学与科研区、学生生活区、运动场区、对外文化区和教职工生活区(又分南片与北片),并将绿阳村、桃林村、向阳村、农林村一带作为教学科研的发展用地进行规划。成都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完成校园平面规划的同时,还绘制了《四川大学工程规划图》《四川大学竖向规划图》。之后,又由四川省园林设计事务所完成了《四川大学园林规划总平面图》。19899月,学校邀请国家教委基建局和省、市有关建筑、设计、规划方面的专家进行第一次评审,经修改后,于19905月又进行第二次评审,原则同意规划,认为方案更加成熟,布局较为合理,功能分区明确,绿化布局适当。这样,学校就有了一个较为科学的总体建设规划,指导学校的建设和布局。

(二)校园面积的扩大

1980年前,学校占地仅936.55亩(包括校区外的零星园林20亩),另外距学校70公里的彭县红岩乡有一农场占地276.27亩。按成都市的规划要求,与望江公园相邻四川大学25m内、南濒锦江16m内不得建房,合计约40亩土地不能建房,另外,有水塘13亩,迁建劳动路小学需占地12亩,实际上学校可用地仅870亩。加之学校老建筑物,如数理馆、化学馆等间距达100多米,建筑层数为三层,土地不能充分利用,靠望江公园一侧的建筑物不能超过四层,这又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系数。按国家教委规定的,国家重点综合大学以每生用地0.12亩计,我校应有土地1200亩,还需扩大土地260亩。

1985年春节期间,省政府和省高教局领导来校,同意在学校东南角方向征用200亩土地,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打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1989年国家教委批准川大征地的申请。在成都市委、市政府支持下,较好地完成了征地工作。早在“八五”期间,借成都市改造老九眼桥之机,在成都市干道建设指挥部的支持下,用校外零星分布的员工宿舍和老印刷厂,兑换望江村一组土地生田(含征用土地8.28亩),使校本部与原来隔开的十四宿舍连成一片,用于兴建华西新村教职工宿舍。

1986年,通过成都市干道建设指挥部,转拨、代征土地21.815亩,用于建设竹林村青年教职工住房,共392套一、二类住宅,1989年建成,这为稳定青年教职工队伍,维护学校安定团结起了重要作用。1988—1992年,委托成都市干道建设指挥部、成都市房管局地征处,征用了望江四组40.219亩(另有代征地2.292亩)、望江二组112.152亩(另有代征地5.886亩),同时成都市政府同意将九三公路校内段拓宽成20m并拉直800m,我校承担道路代征地8.178亩,出资160万元,同时将原通过校区的劳动路段公路交与学校,使新征的土地及科仪厂与校区连成一片,规划为南片教职工生活区(占地约100亩,建教职工住宅1500户)与体育运动中心(占地约95亩)。

1991年,在国家教委和成都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嵌入校区西北角的市级机关第二幼儿园的房地产权价转给学校,得土地6.25亩,房舍4378平方米。其中有住宅楼一幢2200平方米,并将培根路校门向外推出了约40米。

通过上述努力,校园占地扩大230亩,耗资近2000万元,将周边土地与原校区连成一片,同时,通过修建九三公路改善了学校的交通状况和污、雨水排放,对学校十分有利。到1998年9月,成都市武侯区国土局签发的国有土地使用证,即武国有【1998】字第12711号文,确认四川大学校本部占地1129亩,加上市区内10处员工宿舍共占有土地16.885亩,彭县农场占地276.27亩,学校共占有土地1422.15亩。

三、基本建设投入的增大

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制约学校建设的发展。为此,学校做了许多努力,通过多种渠道争取建设资金,19791993年,四川大学基建投入累计达到12622万元。其中:国家教委计划内投资9890.5万元,占78.4%,仍是主渠道;与国家计委、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及省级职能部门联合办学,得到资助910.7万元,占7.2%1988年、1992年两次得到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赠港币1300万元(按当时港币与人民币的比价,为人民币978.5万元),占7.7%;学校自筹资金842.3万元,占6.7%。此外,转让校外零星土地还得到542万元。

学校基建资金主要是用于建筑安装工程、兴建教学、科研及行政用房,改善师生员工的住房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9593万元,占总资的76%。用于其他基建(含征地费、勘察设计、三通一平、缴纳城市配套费等)2279万元,占18%,购置单套(件)在5万元以上设备750万元,占6%。从投资上看,建校舍和改善基础设施是主要的,投资结构基本合理。19791993年,是学校基本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共新建校舍274485平方米,是1950年时校舍面积31218平方米的8.18倍,是1978年时校舍面积180122平方米的1.5倍。校园总面积达到了454607平方米,是1950年时的15.2倍。在这期间,新建的教学、科研及行政用房共79318平方米,占28.9%,其中,71332平方米为教学、科研重点工程, 这些项目是:

第三教学楼:竣工面积12775平方米,1984年建成。

分析测试中心:竣工面积8176m平方米1984年建成。

图书馆:竣工面积16292平方米,1987年建成。

文科楼:竣工面积14488平方米,1990年建成。荣获四川省样板工程称号,被评为全国邵逸夫先生第二批教育捐赠款工程一等奖,获奖金30万元港币。

F0B8E

四川大学文科楼照片

经管楼:竣工面积14277平方米,1992年建成,被评为省优良工程。

科学馆:竣工面积5320平方米,1993年建成,被评为全国第五批邵逸夫先生捐赠款工程二等奖,荣获省、市建筑工程的天府杯芙蓉杯称号。
 学校非常重视改善学生生活条件,特别是住宿条件,作为优化育人环境的大事来抓。1978年以后,先后拆除了20世纪40年代初期和50年代后期修建的、存在着安全隐患、卫生设施条件较差的学生宿舍,新建了6幢学生宿舍,建筑面积达55809平方米。为改善外国留学生的住宿和生活条件,兴建了63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的留学生宿舍楼,较好地解决了来校讲学的外国专家和留学生的住房等生活条件。

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房屋建设和设备增添得越多,师生增长得越快,基础设施跟随不上的矛盾就越显尖锐。学校在投资紧缺的情况下,还安排了606万元资金用于解决水、电、气和通讯等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在19871989年三年中,先后解决了增大电容量和双电源供电以及双气源供气,多水头向学校供水等问题,结束了多年存在的水电气供应紧张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四川大学史稿》编审委员会:《四川大学史稿》(第二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2.党跃武主编:《凤鸣锵锵——四川大学浏览笔记》,湖北美术出版社2016年出版。


文:甘露华组稿

图: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