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川大 > 正文


“夜空女王” P-61——从一架飞机看1951年川大院系调整

发布时间:2023-06-15      点击次数:


在四川大学校史展览馆二楼流风厅的展柜里摆放着一架“P-61”夜航战机的模型,它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2007年赠送给我校的。大家想知道“‘P-61’夜航战机”“北航”“川大”这几个关键词在这件事上有何种联系?它们的来龙去脉又是怎样的吗?这还得从二战末及1951年开始的我国院系调整说起。

P-61夜间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夜间战斗机。它是世界上最先利用雷达进行导航并可在夜间进行空中格斗的战斗机。在美国西南部的丛林中,有一种黑色蜘蛛,体积虽小,但毒性极大。其毒液的毒性竟是眼镜蛇毒液的15倍。此外,它还生性残忍。每当雌雄蜘蛛交配后,雌蛛立刻吃掉雄蛛。因此,世人称它为黑寡妇蜘蛛。P61飞机与黑寡妇蜘蛛有诸多相似之处,于是人们给P61飞机起了“黑寡妇”这样一个绰号,并在它的机头两侧绘出蜘蛛图案。 “P61黑寡妇” 飞机出现于二战后期,目前世界上仅保存有两架,一架在美国的俄亥俄州空军博物馆,另一架在中国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展览馆。

国立四川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当时的国民政府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深深地感到建设空军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于是敦促川大以“造就航空工程建设人才”为目的,添设航空工程系。初期招生定为每班40人,从当年高级中学毕业生中选拔数理优良的学生考试进入。

19444月,当时的航空委员会航空研究院派该院时任结构组组长的林致平博士来校指导国立四川大学航空工程系建立的筹备事宜。

在历史上,成都机场众多,大、小飞机场密布于此。据四川省政府遵照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命令,1939926日以密令文,要求在太平寺、双流、新津、温江、崇庆、邛崃、泰宁、彭山、简阳等九地,进行新建和扩建飞机场。称之为“特殊工程”。

1943年,来自四川各地的民工,日夜赶修新津、广汉、邛崃和彭山四座大型轰炸机机场,同时新建或扩建以华阳太平寺及双流的马家寺、双桂寺、彭家场(彭镇)和成都的凤凰山5个驱逐机机场。其中太平寺与双桂寺、凤凰山机场为扩建,马家寺与彭家场机场为新建。其中的新津机场于19445月改建完成。配有先进雷达设备的P-61型驱逐机常于此处起降,新津机场也成为二战时期亚洲最大的重型轰炸机航空机场。

在抗战后期,成都航空业非常发达,很多空军设备、设施、单位先后也转移至成都,如空军机械学校从江西南昌迁移到成都改为成都空军机械校(成都外南上桑里一号)空军通信电子学校于19412月迁至四川成都,更名为“空军通信人员训练班”,194411日正式成立空军通信学校;1942年在成都成立第三飞机制造厂,成都飞机制造厂根据苏联的SB-3轰炸机资料,设计制造了研轰三式轰炸机,全机总重量达13吨,成为当时中国生产的最大飞机。后来国民政府的航空委员会也迁入成都(沙河铺)。这一时期成都荟萃了航空领域各个学科的优秀人才,可谓人才济济。正是如此丰富的先决条件为航空工程系的开办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1944年秋,成立伊始的国立四川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开始招生,学校特聘航空研究院专家、后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林致平博士任航空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林致平(190977-1993222),江苏无锡人,193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系,193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航空工程博士学位,伦敦大学著名校友,回国后先后任国民政府国防部航空机械学校高级教官、航空研究院结构研究组组长,国立四川大学航空系教授、航空系首任系主任]

先后有林致平、康代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后任国立台北科技大学校长)、饶国璋(北京航空学院创建人之一)、李寿同(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国立四川大学工学院院长)、被钱伟长评价为“耕耘一生,硕果累累”的朱景梓教授、时任中央航空研究院研究员的余仲奎等十名教授在此授课。在实验设备方面,当时的航空委员会赠给川大各式大小飞机十余架及相关工具五百余件。其中有参加过武汉空战的HAWK.III,还有苏联巨型驱逐机SB,以及国内造的驱逐机、教练机。当然最有名的还是本文中提到的素有“夜空女王”之称的驱逐机P-61(黑寡妇)夜间拦截战斗机。发动机实验室有液冷、气冷设备,有各式各样发动机40余部,航空工程系三年级后分结构与发动机两个专业。

据我校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航空工程系“19487月第一班共19名学生毕业,19497月第二班共22名学生毕业,19507月第三班共28名学生毕业。截止19503月共有在籍学生四个年级共118人,在职教师1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助教7人)”。

至此,国立四川大学已经拥有较为完整的航空教学体系、逐年增加的毕业生人数及相关庞大的教学设备仪器。

建国初期的校名、院系设置及航空工程系发展规划

19509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取消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名前所冠“国立”“省立”“公立”“私立”字样的通知,川西文教厅也在同年11月正式转达至各校,至此,沿用了近20年的“国立四川大学”,更改为“四川大学”。

据我校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截止19503月,四川大学共设置625系、5个专修科、2个研究所,在籍学生5204人(其中研究生19人),教职工1027人(其中教师413人,职员172人,工勤人员442人)。教师中,有教授189人,副教授33人,讲师77人,教员27人,助教87人。

据国家教委《中国教育大事典》统计,当时全国有205所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平均每校570人,教师平均每校78人。从此可见当时四川大学的规模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我校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后,航空工程系曾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发展规划。“我系成立只有六年,历史较浅,又在抗战最艰巨的时代长成,限于人力物力未能照理想发展,在设备方面对废旧航空器材虽掌握有相当数量,但为配合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致的新教育计划尚需加大整理扩充。航空工业为国防工业重要的一环,为配合国防建设的需要,对飞机发动机的维护制造与设计研究、空气动力及航空材料等专门技术人才均应大量培植。我系正以担负这种巨大使命,将先作初步的三年发展计划:第一年1951年开始将全部现有废旧器材依教学上需要整理完竣俾能适应每班三十人实习用;第二年1952年扩充设备,以每班五十人为目标并依情况除正规班次外可另开各种短期专修班;第三年1953年改善现有风洞及充实各种试验研究设备以为第二期发展计划筹开高级研究班次的准备。我系拥有数量不少的器材,基础极为良善,再加妥为整理及扩充,不难成为培植航空人材最完善的基地”。

建国初期的院系调整

新中国成立之后,原有的高等教育制度已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进行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呼声日益高涨。而四川大学的院系调整是全国起步最早的几个高校之一,算得上是先行一步的。

据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19511月西南军政委员会转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来函“目前各航空工程系散布于全国各地,师资设备均甚分散,未能有计划地大批培养航空专门人才。为今后能集中力量,充分发挥现有人力、物力并准备将来大量发展以应空军需要起见,建议将全国各大学航空系作适当的分区集中和分工”。

19513月,时任航空系主任的饶国璋教授参加了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航空系会议。会议讨论了全国航空系积极配合国防建设,有效地使用力量,培养航空建设人才,以及各校航空系按地区先行集中的调整方案,会议确定西南地区的云南大学航空系等并入四川大学航空系,再与其他地区的航空院系合并组建新的航空学院。此时,构建我国第一所航空学院的框架已经打好。

按照19513月会议精神,19519月,云南大学航空系(共有教职工10人,其中教授二人、副教授二人、讲师三人、助教二人、技工一人;学生30人)并入四川大学航空工程系,合并后四川大学航空工程系共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共计19人,助教11人,技术员一人,技工6人,其中包括发动机专家饶子范教授,云南大学航空系创始人、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系创建人、航空动力专家王绍曾教授和来自于西南工专航空科、后来任四川省副省长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康振黄教授。教学设备方面拥有“全国最大口径之风洞”。

19529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给川大的来函中提到:“接中央教育部文:清华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与四川大学航空系合并成立航空工业学院……现因你校航空系相隔太远,因此决定你校航空系先迁往北京(9月中旬到达)以便今后集中,至于该系师生员工及图书仪器设备等,应一律迁移到北京。”至此四川大学航空工程系率先拉开了北上与其它兄弟院校共同组建北京航空学院的序幕。

19529月,四川大学航空工程系教师24人、学生159人,连同四架教学实习用飞机(其中一架便是现在存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展览馆内的“P-61”俗称“黑寡妇”的夜航战斗机)在内的主要仪器设备,调至北京,与清华大学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共同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所专门的航空学院。

19521025日,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校——北京航空学院宣告正式成立。

尾声

起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高校院系调整,四川大学(包括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调入调出情况:

原四川大学

1952

航空系至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法学院法律系、政治系至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今西南政法大学)

农学院部分专业至西南农学院(今西南大学一部分)

教育系至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一部分)

师范学院其他专修科至四川师范学院(今四川师范大学)

1954

工学院与四川化学工业学院组建成都工学院

1953-1956

农学院农业经济专业大部至西南农学院(今西南大学一部分),小部分至北京农学院、东北农学院。

理学院地学系地理组、气象组大部至南京大学,小部分至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一部分)及山东大学。

理学院地学系地质组至重庆大学。

土木系铁路建筑专业至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今中南大学一部分)

川大附中、附小移交地方教育部门管理,分别更名为成都十二中学和望江楼小学。

农学院独立建院成立四川农学院(今四川农业大学)

1953-1956

重庆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字、西昌技专、重庆建工学院部分专业。


华西大学(1951--四川医学院(1953--华西医科大学

1953-1956

文史、数理化专业和博物馆至四川大学。

农学专业至四川农科所和西南农学院(今西南大学一部分)。

化工类专业参与组建四川化工学院(后并入成都工学院)。

经济系至四川财经学院(今西南财经大学)。

音乐系至四川省艺专(今四川音乐学院)。

1952

重庆大学医学院大部。

山东医学院部分。

浙江医学院药学系、卫生系。


作者:四川大学档案馆 沈军 陈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