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川大 > 正文


翰墨飘香,无悔“齿”生——口腔医学教育家王翰章

发布时间:2024-06-20      点击次数:


19195月,王翰章出生在河北省顺义县(今北京市顺义区)一户普通人家,从小喜爱读书绘画,得到荣宝斋经理王寿贤的支持和指导,收获很大。高中毕业时,父亲不赞成他以艺术谋生,王翰章也未打算将画画作为职业,最后商定报考齐鲁大学医预科,立志将未来的追求放在医学上,做一个能帮助人的人。

19409月,王翰章考入济南齐鲁大学医预科。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此时学校大部分已迁往四川成都,只剩下一些外籍教师和个别中国教师,除中文外的其它课程都是外籍老师授课。王翰章与一些外籍老师及家人成为朋友,课余时间常与他们聊天,切磋画技,极大提高了英文水平。194211月,王翰章历尽艰辛来到成都,进入迁至华西坝的齐鲁大学继续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参观了新落成的华西口腔病院和牙学院标本陈列室和实验室,被各种模型、标本和先进的专科医疗设备所吸引,决定转学牙科。

19439月,王翰章正式转入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三年级学习。当时华西牙学院无论是外籍教师还是口语不那么流利的中国老师都用英文授课,实习和会诊中的记录也是英文撰写,有着良好语言基础的王翰章学习还算顺利。1945年,凭着深厚的临摹功底王翰章得到一份比较稳定的兼职:为华西协合大学毕业生填写英文证书上面的姓名、学位和日期。这项工作要求在短时间内将所有毕业生文凭赶在毕业典礼前完成,又临近期末大考,如何平衡学习与兼职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王翰章不停地写,不停地学,甚至通宵达旦,奋力拼博中极大磨炼其克服困难的意志。1946年,王翰章升入医牙学院五年级,此时的主课都有实习或见习,实践性很强,王翰章很喜欢,学习更加刻苦,直到最后一年成绩都十分优异,深得老师们厚爱,争取到了留校任教的机会。

1949年7月,王翰章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颁发的牙医学博士学位,正式成为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的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华西协合大学由政府接管,更名华西大学,牙学院更名为口腔医学院。1951年,王翰章被宋儒耀教授选拔进 “西南整形外科援朝手术队”,奔赴战地医院,不分昼夜地为抗美援朝中受伤的志愿军做手术,平均一天工作12小时以上。1952年,西南整形外科援朝手术队光荣完成了任务,带着伤员们签满名字的队旗英雄般地回到成都。作为宋儒耀的助手和援朝手术队的技术骨干,王翰章在近一年时间里高强度从事头面部战伤临床救治工作,强化训练了口腔颌面外科和整形外科技术。

1953年,华西大学院系调整后更名为四川医学院。为了学习前苏联,口腔医学院将八个学系合并为口腔内科学、口腔矫形学、口腔颌面外科学三个教研室。学校派王翰章和另两位老师一起前往哈尔滨学习俄语。从头学习一门新语言很不容易,王翰章为了能通过考试,可以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1954年夏,顺利结业回校。1955年,王翰章担任口腔颌面外科主任。是年秋,学校又派他与另两位同事到北京参加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高级师资班学习,这次学习对提高学校口腔颌面外科的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1959年,王翰章成功主刀科室首例颈部淋巴清扫术。

1960年,王翰章担任口腔系主任,不久即被派去保加利亚考察交流,对国际上口腔医学教育有了进一步认识。回国后为了提高工作水平,他不断进口先进设备,派出老师和技术人员到相关院校学习。1962年,他参编的中国第一部口腔颌面外科学统编教材《口腔颌面外科学》正式出版,这对提高中国口腔颌面外科的教学质量,促进中国口腔医学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66年5月,王翰章亲力亲为筹建的口腔医学大楼落成开幕,这也是我国首座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的口腔医学大楼,为我国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华西口腔大踏步前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这座大楼里,王翰章多次接待了来自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以及我国口腔医学界的专家们。世界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两次来到口腔大楼的手术室考察针刺麻醉在口腔颌面部进行手术的效果,了解麻沸散在临床应用中的实情,并全部写入了他的巨著《中国科学史》中,口腔医学大楼成为了成都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华西坝的一大亮点。

1970年,王翰章开始大部分时间外出会诊,有一次为抢救一位藏族病人,日夜兼程赶到阿坝理县森工局医院并在医院住了3周,直至病人痊愈。病人和院方对他的支援感激不已,而他用自己一技之长去帮助别人,也感到特别充实。1972年,王翰章兼任学校教务处处长,负责全校教学的具体管理工作。此时学校已经6年没有招收学生了,拟按国家计划招收三年制“工农兵学员”,由于学生的文化基础太差,学制太短,招和教都得实行一套新的机制,对新上任的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1972年至1976年,四川医学院招收工农兵大学生2974名,其中口腔医学专业学生418名,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强调联系实际,开展“开门办学”,县医院、区医院、防疫站、药检所等都成为了学校 “开门办学”校外教学点。王翰章那时主要的住处在绵阳三台县医院,但还要不停地到其它教学点察看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几年的教育管理工作让他进一步了解了全国口腔医学教育情况,视野和思路逐渐开阔,思索着编写一部与教材相辅相成的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1976年,王翰章主编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学》完稿,获1978年全国卫生科学大会奖。

1978年,王翰章担任四川医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科研、图书馆等行政工作的同时仍挤出一半的时间从事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在担任《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口腔医学》卷和《中国口腔医学年鉴》的主编时,他告诫自己这两项工作都是关系我国口腔医学事业的大事,一定要坚持求实、团结、公正、合理、透明、专家把关等原则将这项工作做好。《中国口腔医学年鉴》出版后即成为团结我国口腔医学工作者的重要阵地、口腔医学事业发展中的镜鉴。

1984年,王翰章被评为博士生导师。他重视学生敏锐的思维,在课题选定、实验方法选择上充分发挥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工作的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也乐于与青年人相处,教学相长,尤其在60余岁学会了电脑后,极大提高了他的工作效率,解决了一些以前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1986年夏,王翰章被国际牙医师学院授予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1989年,年满70岁的王翰章办理了退休,但工作并没有停止,尚有10余位研究生,两个国家科研课题以及临床等工作,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退休后,他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7部,其中《中华口腔科学》是一部跨世纪的巨著。2009年,90岁的王翰章开始编写《口腔素描学》的教材,为口腔医学院学生开设新课“口腔素描学”。口腔很多都是外科学的东西,需要动手的地方特别多,学习素描学对于学生专业领域的发展非常有帮助。第一堂课王翰章兴致勃勃地讲了4个钟头,学生觉得生动新鲜,非常有兴趣,训练了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审美思维。2011年,王翰章被授予国际牙医学院(中国区)杰出院士。2012年,王翰章与周学东教授合作编纂的《中华口腔医学词典》正式出版。

2017年,王翰章逝世。他不仅把医生当成一种职业,更多的是当成一种信念,为患者解除病痛让他感到由衷的快乐和充实。最令他欣慰的是生长在中国大变革的伟大时代,亲身经历了我们国家由贫穷、苦难、落后到繁荣、富强,实现了青年时代理想的宏愿,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奉献了一生。


参考文献:

1.吴桦,张宏辉,王允保:《“齿”生无悔 : 王翰章传》,北京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

2.王翰章:《翰墨荃馨——一个医生的历程》,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6月。


本文作者:高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