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断最是春来日,一齐弹泪过清明。”每年清明节来临之际,苏文烈士的后人都要来到蓬南镇烈士陵园,在烈士纪念碑下挥泪祭扫。高大的碑石,铭刻着血与火的记忆,仿佛仍在诉说着苏文烈士当年浴血奋战的革命岁月。
自古英雄出少年
苏文原名苏允清,又名景明,1912年4月出生,蓬溪县东新乡鹤鸣村(原黄泥乡双龙村)人。父亲苏云逵,略通文墨,在穷乡僻壤的乡间,是一个有文化的“先生”。母亲吴氏是一位目不识丁的农家妇女,勤劳、善良、节俭,跟随丈夫、抚育孩子,就是她生活的全部。家中有兄长三个、姐姐两个,苏文排行老么。
苏文在任隆福音堂和遂宁福音堂读了小学。读书期间,因为头脑聪明,学习知识特别快,苏文很受老师们的赞赏。小学毕业以后,苏文来到蓬溪中学读初中。那时学校教师当中已经有很多的进步人士,他们不仅自己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还把进步思想传播给学生。正如苏文在作文中写到的:“自从换了校长以后,所聘的教员,脑筋都很新,并不像从前那样腐败。并且教学组织几个讲演会,希望陶冶极优美的人才,这是我最佩服的。”还有一些教职工比如苏俊,他是当时川东北地区党组织的早期负责人,给苏文的影响很大。课余时,苏文和他们一起讨论时事,抨击社会黑暗,针砭时弊。遇到重要的纪念日,苏文跟着他们一起组织纪念活动,书写纪念文章等。这些少年时的经历极大的影响了苏文的一生,促使他日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心向光明加入党
1929年,苏文经中共顺庆地下党特委委员苏俊的介绍,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在地下党南充中心县委接受训练时,苏文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训练结束后,苏文回到蓬溪,担任中共蓬溪县中学校党支部组织委员。苏文利用训练中学习到的工运、农运、妇运、学运、匪运和兵运知识和方法,和同志们一起把蓬溪地下党活动搞得红红火火。但是这很快就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和迫害,苏文在蓬溪中学无法立足。据上级党组织的要求,苏文去蓬莱镇以教书为掩护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31年,苏文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下决心继续深造:到国立四川大学求学。经过一番艰难的努力,苏文终于如愿进入了国立四川大学外文系。他在给家里的信笺也郑重的换成了印有四川大学外文系的信纸,可见他为能进入到川大学习是多么的骄傲和自豪。在美丽的大学校园里,除了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苏文还考虑到适应地下斗争的各种需要,练习左手写字、嘴巴写字,甚至用脚趾夹笔写字、作画。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参加学生地下党组织的活动:参加进步集会,给《大公报》写宣传稿件,给进步组织散发传单,给家人、老乡寄革命传单参加“飞行集会”……渐渐地融入了成都市的地下党活动。
坚贞不屈度厄难
1932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苏文以教书为掩护来到简阳,先后在简阳县立中学,回马、金桥小学及蓬溪县中任教,暗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6年,苏文担任蓬溪简易师范学校代理校长。他按照党的指示,积极在学生中发展进步力量。课堂上,他自编教材,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课下,他经常邀请同学们到自己的教师寝室谈心谈话,讨论天下大事,给他们讲应该怎样做人,怎样看待当前的社会,怎样做一个信奉唯物主义的青年等。他还慷慨地把自己的珍贵藏书《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以及一些国外文学著作借给同学们看。
1948年,县盐警队无理扣捕了几名学生。苏文听说以后,急匆匆地带着学生前去营救。面对荷枪实弹地盐警,苏文挺身而出,面无惧色的痛斥他们,冷不丁地扑倒一名要开枪的盐警,愤怒的学生们一拥而上把盐警一阵痛打,另一些学生趁机跑过去救出了被捕的学生。
虽然这次斗争取得了胜利,但是国民党蓬溪县党部警察署借机以共党嫌疑的罪名逮捕了苏文。狱外,党组织进行了多方营救,甚至还利用新闻大造舆论。很多学生闻讯都来看望他们的老师,甚至有些学生抱起铺盖要来陪着校长、老师坐牢。蓬溪警局骑虎难下,羁押三十多天以后,悄悄地把苏文转移到蓬溪的另一座监狱中,对外宣称苏文已经押走。苏文知道他们没有抓住他的把柄,数次撰写《声请》交到蓬溪县警察局,向他们要“说法”。1948年秋,苏文在蓬溪被拘押三个多月之后,经遂宁押解到成都省特委,后转到重庆行辕,囚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监狱”。
在狱中,一开始苏文知道自己没有暴露身份,所以毫不在意敌人的试探,与难友们吟诗作赋,作了很多诗篇,内容多是想念亲人、朋友,怀念家乡,偶尔借诗言志,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气节。例如:
《寄友二首 其一》
弹铗悲歌三十余,虚名蜗角怎生书;
而今尤羡文山节,傲骨嶙峋仍如初。
《寄友二首 其二》
结舍山林隩,村童笑语亲。牧歌殊悦耳,朴俗堪娱人。
移志淡荣爵,怀心保贱身。何时归去早,举酒庆芳春?
还有《满江红》
被逼在特字号下服务,不从,有感而作。
午梦醒来,归鸟斜阳成锦画。漫提起重重往事,素心难下,似水年华休记取,黄金万两无凭价。会疑猜加我美名身,红萝帕。闲禁久,庭前跨,山自绿,无多话。恨惊人句少,怨仇增大。且看河山千万里,晨光揭破乌天夜。到如今谁肯放头低,做人嫁?
其中,“且看河山千万里,晨光揭破乌天夜。”诗句当中充满了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到如今谁肯放头低,做人嫁?”表现了苏文对敌人的蔑视,铮铮铁骨不肯低头的气概表露无疑。
后来,敌人软硬兼施,先是“请”苏文喝茶,让苏文用行动来证明不是共产党,苏文立刻当面戳穿了敌人的阴谋诡计。恼羞成怒的特务对苏文施用了种种酷刑:把烧红的火炭放进铁背篼里,送到苏文背上,烫得肌肉“嗤嗤”作响,整个背部都烧烂了,夹手指、坐老虎凳、装黑布口袋、假枪毙……把苏文拷打的死去活来。可是坚强的苏文咬紧牙关,关于党的机密和同志们的信息一个字也没吐露。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革命形势一片大好。蒋介石图划江而治,与共产党开始了谈判。为了拖延时日,表现自己的“诚意”,国民党准备释放一些案情不重的案犯。在这样的形势下,组织上积极安排营救,组织“亲友”保举苏文出狱。结束了将近一年的狱中岁月以后,根据党组织的安排,苏文来到三台的秋林中学工作。
一腔热血卫蓬南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攻占国民党南京政府后,乘胜挥师南下。第四野战军镇江二支队一路跟踪追击溃败的敌人,来到蓬南镇。预先埋伏在这里的国民党军队,组织合、武、潼、蓬四县边区“联防大队”,意图武装阻抗解放。同年12月8日,在激战两个小时后,敌军溃败,蓬南镇解放。
解放以后,苏文回到蓬溪县,任蓬溪县解放委员会副主任。但是,战争并没有随着蓬南镇的解放而结束。1950年3月16日,蓬南镇顽匪纠集四县边缘的各路匪朋数百人再次进行反革命武装暴乱,妄图死灰复燃,推翻刚刚成立的人民政权。在武寨子把征粮剿匪队团团包围。苏文作为队长,临危不乱,带领队员九人突围。可是敌人原聚越多,加上被蒙蔽的乡民,有二三百人。苏文等见势不妙,带领边打边撤,来到了马槽沟辉煌庙。在冒险去找出路的时候,苏文被匪徒们绑架并押送至匪首何北高处。面对凶残的敌人,手臂中枪的苏文破口大骂,土匪们穷凶极恶地挥刀砍中苏文的嘴巴、手臂,苏文痛的昏死过去。等他慢慢醒转过来,土匪们又一刀一刀地砍下来……英雄的鲜血染红了脚下的泥土,浸入了蓬南大地。人民的好儿子苏文,壮烈地牺牲在了这片他为之奋斗的土地上!
烈士的鲜血换来了今天平安幸福的生活,苏文和他的战友们英勇的事迹被人民牢牢记在心底。1950年6月21日,蓬溪县人民政府批准追认苏文为烈士。1953年,蓬溪县人民政府修建蓬南镇烈士陵园,建墓立牌,陆续将王世杰、苏文等烈士遗骸迁葬于此,供后人祭奠。1983年5月25日,经蓬溪县申请,国家民政部颁发苏文烈士证书。
2012年4月17日,蓬南镇隆重举行了纪念苏文烈士诞辰100周年活动,深切缅怀烈士英灵,弘扬烈士精神,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继承烈士遗志,为家乡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作者:彭膺昊 朱连芳
彭膺昊,系苏文之外孙,四川大学政治学院2008届硕士毕业生、2011届博士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