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安岳,漫山遍野的柠檬树郁郁葱葱,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果香。谁能想到,如今闻名遐迩的“中国柠檬之都”,其柠檬产业的起源竟与华西口腔的两个人紧密相连,他们就是邹海帆和丁克森。
邹海帆(1907—1969),1907年出生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是我国著名的牙周病学家。他于1950—1951年担任华西口腔院长,系华西口腔医院的第二任院长。他于1928年考入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他曾于1950年参加全国第一次卫生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邹教授主持编纂的《牙医学辞汇》,是我国牙科第一部工具书。他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创造了“𬌗”专业用字,左边“牙”,右边“合”,音:hé,意指:牙齿与牙齿接触在一起。“𬌗”在口腔学应用非常普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专业用字,在中国出版的首部“牙医学辞汇”中,就有关于该字的记载。
富兰克·丁克森(Frank Dickinson),1888年出生于英国,拥有文学学士、理科硕士以及神学博士学位 。1913年,丁克森从加拿大蒙特爱立森大学毕业后,受加拿大英美会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最初他在四川彭县从事传教工作,1926年,丁克森来到华西协合大学。
彼时的华西协合大学,学术氛围浓厚,校园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学生。丁克森带来了一株从美国加利福尼亚精心挑选的尤力克柠檬树苗,将其栽种在校园内,作为观赏植物。这株柠檬树苗在华西坝的土地上扎根、生长,叶子翠绿欲滴,散发着独特的生机。
1929年,还是华西学子的邹海帆注意到了这株柠檬树。邹海帆来自安岳,他对植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观察力。在学习之余,他常常在校园里漫步,偶然间发现了这株与众不同的柠檬树。他仔细观察柠檬的形态、果实的特征,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直觉,敏锐地意识到这株柠檬可能具有巨大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于是,邹海帆将柠檬树枝小心地剪下,千里迢迢带回安岳老家,交给父亲邹江亭先生试种和研究。邹江亭对这株柠檬树枝满怀期待,他精心照料,尝试各种种植方法。令人惊喜的是,安岳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仿佛是为柠檬量身定制的生长环境,尤力克柠檬幼苗在这里茁壮成长,再加上邹老先生的悉心照料,柠檬在安岳“安营扎寨”地“住”了下来。后来一段时间内,柠檬在安岳的一些家庭中被用作观赏、鲜食和药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中苏合作时期的贸易需求,安岳柠檬迎来了大规模种植的契机。当地政府和农民积极响应,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到20世纪70年代末,县政府办起了芳香油厂,安岳的柠檬鲜果和芳香油产量已跃居中国第一。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安岳柠檬从最初的一株树苗,发展成为种植规模、产量、市场占有率均占全国80%以上的庞大产业。如今,安岳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柠檬之都”,是全国唯一柠檬商品生产基地县、国家级柠檬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柠檬的产、研、销中心。
安岳柠檬不仅产量高,品质更是一流。经中国柑桔研究所检测,安岳柠檬含柠檬油7.4‰,可溶性固形物9.5%,柠檬酸6.7%,vc58mg/100ml,出汁率38%,果胶3%,同时富含肌醇、柠檬烯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柠檬油含柠檬醛4%,柠檬烯95%,各项指标均超过美国加州、意大利西西里柠檬。其用途广泛,除了鲜食,还可用于制作柠檬蜜茶、面膜等化妆品、柠檬饮料、柠檬蜜酱、花果茶等。在饮食上,安岳柠檬也大显身手,“安岳柠檬宴”中的柠香脆皮鱼、柠味小煎鸡、柠皮煸肉丝等菜肴深受食客喜爱。
从1926年丁克森种下柠檬树苗,到1929年邹海帆将其引入安岳,再到如今安岳柠檬产业的蓬勃发展,这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和付出。邹海帆教授凭借科学家的广阔视野和高度敏锐,为家乡带来了改变命运的机遇,展示了“大爱无疆”的大家风范。而他的父亲邹江亭,不仅没有斥责儿子的“不务正业”,而且积极支持、精心培育幼苗,在培育成功后无私地分享周围民众,慢慢形成产业化种植。当地民众感激他的贡献,称他为“安岳柠檬之父”,并专门为他塑像,以纪念邹家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2016年,为铭记这段由柠檬连接的“华西缘”,资阳市和华西口腔医院共同在华西口腔医院内种下了一棵柠檬树,这棵承载着历史记忆与珍贵友谊的柠檬树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安岳柠檬树”。它不仅是地域特色农产品与顶尖医学机构的奇妙融合,更是校地合作地鲜活象征。随着这棵柠檬树的茁壮成长,结出累累硕果,华西口腔前辈闪光的品德与过人智慧也继续在华西学子之间争相传颂,激励更多的大学生为造福人类事业而加倍努力,郁郁葱葱的柠檬树,也预示着双方合作必将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安岳柠檬,这颗从华西坝走出的“黄金果”,不仅是安岳的骄傲,更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人们的希望与梦想,在未来的日子里,必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本文作者:朱连芳